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来V去”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的同时也是常见的语法结构,这一格式在古汉语中产生,在现代汉语中得到成熟。本文从三维语法的角度,通过对现代汉语中8000余句例句的对比考察,对这一格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V来V去”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表层的,即V的音节以及两V的异同,可以分为Ⅰ、Ⅱ、Ⅲ类。另一种是深层的,即V的语义特征。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位移义],并对趋向动词“来”“去”的[±向度义]进行重新解释,将此格式划分为三类:A、B、C类。从语法角度看,“V来V去”的语法意义可以归纳为反复与持续的融合,还具有时长和量大的特征。其句法功能有四种,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谓语功能,其他句法功能包括状语功能,补语功能和定语功能,其中定语功能是在现代汉语中才发展出来的。“V来V去”句法平面选择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动词可持续或可重复。从语义角度来看,“V来V去”均能引起位移。A类“V来V去”表示动词引起与动词相关联的主体或客体产生实际位移;B类“V来V去”表示动作的空间指向产生位移;C类“V来V去”表示由动作引起的在心理空间产生的心理位移。在“V来V去”这些复合活动中,动作都在不同角度方面产生了改变,因此不能看作是动作的持续,而应该看作是动作的反复,持续的只是动作反复的过程。可进入此格式的动词必须为可持续或可反复的非述人动词,或者具有自主性的述人动词。可归纳其公式为:V∈{[-述人]([+持续]/[+反复])}∪{[+述人]([+自主])}从语用角度看,“V来V去”格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用评价意义,且具有显著地不平衡性,表现在:如果语境不完整,这一格式(尤其是述人类)通常倾向于表示消极评价意义,并在语用特点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非自足性。另外,作为一种汉语反复体,此格式具有非终结性的特点,即整个复合动作的结果并不进入语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