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以来,诗词从冷落到复兴,彰显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同时,大众“诗词热”也呈现“自由和媚俗”的悖论。本选题以词体复活的“标本”蔡词和风行网络的李子词,作为旧体诗代表,分析其审美贡献和局限。发现新世纪旧体词不仅推进了词体诗化的进程,也突破了抒情言志的写实传统,逼近现代艺术阵营。作为文学的新世纪旧体词与传统词相比,审美取向、创作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通过文本细读,梳理词创作的审美资源、创新动向,及其理论导航的可能性,提出新世纪旧体词的创作审美创新路径。主要内容如下: 一、回顾诗词点评模式的优势和局限,以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进入现代阐释学视野。以“感悟—阐释—思辨”的审美方式,将词作境界与审美人生相联系,把传统词学引向现代人文话语、引向本体论。 二、发现新世纪旧体词是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李子词虚构的背后,潜藏着中国诗歌主情向主知、一元向多元发展的趋势和价值迷惘;蔡词的美感生成,既有创新贡献,又有思想内伤。这些现象与新诗、当代文学、文化转型密切关联。 三、指出大众词创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创新路径:一是“文学工具论”导致的“老干体”;二是价值迷惘造成的文本碎片;三是“个人感受”、文学“表现论”局限了词体现代文学追求。充分认识社会、政治、人生、艺术之间的关联,创作主体从生命创意中创新艺术形象,从人性拓展中获得“情象”“理象”“事象”和诗性白话。“本体性否定”的创作观和现代艺术思想,对词创作有深远影响。 四、词体具有“文学-文化”性,新世纪旧体词不仅是当代文学,也是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阐释学认为词创作和阅读都是人的“存在方式”,都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建构,是人性的理解和沟通,都是对“人”的建设。本选题以“反映人性的深度”这条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阐释词对“作者和读者”人格建设、思想境界、实践存在的影响。新世纪旧体词审美活动是共建理想人性的精神接力,是重建价值系统的灵魂摆渡。 五、提出新世纪旧体词审美学体系的构想。与古代诗词研究的主客分离的学术传统不同,当代诗词审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本质变化。当代诗词审美学以“生成的、关系对象”为研究对象,创作、理解双方主客一体,以文本为载体构成一幅太极图。新世纪旧体词审美学是阐释的、生成的、动态的、开放的、觉悟的现代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