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超国家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关注,并日益被融入高等院校的战略管理之中,在大学事务中呈现出主流化趋势。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重要性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纷纷将其纳入大学办学甘标,并制定了专门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推动大学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大学国际化虽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积累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学内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对国际化认识缺乏共识,并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群体对国际化认识的分化上,而认识的分化又进一步分离了大学国际化实践。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以教师参与为切入点对A大学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首先对教师的国际化意义理解及其参与教学、科研国际化的行动进行了情境性分析,并通过访谈获得了体现行政管理人员理念的大学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制度期望,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结构角色理论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建构了影响制度期望转化为教师行为的教师“定位过程”,以解释教师参与国际化的逻辑。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初步发现主要包括: 1.大学教师对国际化的理解紧贴学术,他们寻求的是国际化的内在意义;行政管理人员将国际化理解为大学发展的战略,关注可测量与可量化的指标,对国际化的理解是外在于学术的,强调竞争的逻辑。一个是内在的意义诉求,一个是外在成果的追求,二者的认识存在较大分化,而认识上的分化又进一步分离了两个群体的国际化实践。 2.大学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制度期望更多地指向双语/外语课程数量、教师国际学术发表情况、组织国际会议、参与国际教学项目、教师国际流动等可以量化且相对具有较高的资源与组织依赖性的活动,这与教师所认同的参与国际化的行为存在很大差异; 3.教师是否或者在何种程度上服从大学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制度期望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定位过程”,而构成这一逻辑过程的关键包括:教师对制度期望的认同度、制度的奖励性与惩罚性、期望作为教师自我评价标准的程度以及教师参与国际化的角色扮演技能: 4.教师虽然不具备大学国际化制度设计的决策权,但他们在自身国际化理解基础上具有较大再决策空间(自我“定位过程”),由此导致了教师之间参与国际化行为的差异,同时也使教师参与国际化方式偏离制度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