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达 51×10~6km~2,占地球总面积的 10%。中国喀斯特面积超过124×10~4 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3%。喀斯特在中国和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在湿热气候和长期地壳间歇性上升作用等有利条件下,喀斯特洞穴十分发育。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区别于非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点之一,与地表环境有不同的生态因子作用,造就独特的内部环境,形成特殊资源。通过对人类历史各阶段对喀斯特洞穴利用进行较粗略的回顾显示出,古今中外,洞穴成为喀斯特地区特别是不发达的喀斯特地区人类所必须利用甚至维系生存的一类特殊环境。这种生存方式世代相传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而这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习惯也自然的被传承下来。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利用内容被摒弃的同时又出现很多新的方式。 中国贵州荔波和兴义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及缓冲区,为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并且是多民族聚居地,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自然、人文和谐发展是世界自然遗产理念,在保护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世界遗产公约》将文化与自然的概念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性、完整性在一个大的主题下突显出来,它自身的基本精神也是由此得以升华。因此首先要弄清遗产地内的洞穴利用情况,破坏情况,就必须对洞穴利用类型做较全面的整理分类,这样才能分析已被预选地居民熟悉和赖以生存的洞穴利用方式在遗产地内继续保留是否可行。 目前,人们对洞穴利用方式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分类。通常认为人类对洞穴的利用以旅游为主,并且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运行方式。本文通过 2000 年以来与意大利、印度尼西亚,韩国的喀斯特洞穴专家及探洞爱好者合作,对贵阳、清镇、福泉、修文、黔西、兴义、荔波、纳雍等地的喀斯特洞穴进行探测。进入考察的洞穴约 150 个左右,进行了详细探测、绘制图纸的约有 55 个。通过实地调研、测量、以及其他资料调查、数据收集,较全面的总结了洞穴利用类型。根据每种效应类型占总类型的百分比,分析人类对洞穴的利用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原则下保留是否具有可行性。 ①人类对洞穴利用各种方式的产生是基于洞穴的不同资源,特别是地表所缺少甚至是缺失的资源。所利用的洞穴资源不但有通常提出的有形资源,还有很多相对于地表很特殊的无形资源。很多文献都研究或阐述过洞穴资源,但都围绕洞穴的一些有形资源。本文首次将一些已经被人类所熟知和利用了的洞穴特性:相对独立封闭、黑暗、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