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外部正效应。当代中国曾长期遭遇义务教育需求的巨大增长与义务教育供给极其缺失的尖锐矛盾,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各种非营利组织恰逢其时地介入到中国的义务教育援助过程之中,就是典型的案例。本研究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在中国进行义务教育援助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其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样的演化逻辑?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以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为典型案例,在吸收公共资源制度分析等模型基础上,从制度空间、资源依赖和行动策略三个维度,建构起分析框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下问题: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要介入义务教育援助?非营利组织凭什么实施援助?非营利组织的援助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介入义务教育公益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在演变规律?其演化的原因何在?本研究表明:第一,义务教育援助领域中非营利组织的变迁路径和发展的逻辑主线如下:政府缺位,需要NPO介入,但NPO高度依赖于政府,绩效衰减,当政府重新代入,则NPO虽继续存在,但出现内卷化。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援助义务教育的内卷化逻辑综合建构在介入逻辑、生存逻辑和运转逻辑三大逻辑基础之上。其中,介入逻辑体现在非营利组织如何介入义务教育领域,建构制度空间;生存逻辑主要体现在怎样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然后如何争得资源;运转逻辑体现在如何采取让自身利益和义务教育援助得以实现的行动策略。第三,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空间、资源依赖与行动策略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影响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能,进而导致其内卷化的形成。即非营利组织介入后,制度空间的不足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汲取,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高度的资源依赖导致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制度空间、资源依赖与行动策略间的相互强化导致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服务效能不断衰减。第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内卷化逻辑表现为四个方面:活动空间的边缘化、组织机构的官僚化、组织行为的策略化和功能作用的游离化。第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内卷化逻辑的表现形态,有点类似于西方志愿失灵现象,不过尽管二者表现形式有所相似,但形成逻辑不同:西方志愿失灵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自身的局限性所致;但在转型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内卷化则是由内外原因共同导致的:政府让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制度空间存在不足,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资源十分不足,且对政府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即独立性不足;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内部由于志愿激励缺失,出现了行为的策略化、组织的官僚化等现象。这是对转型期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的一种独特路径提炼与制度解释。本文首先从分析中国义务教育供给的制度背景入手,探讨义务教育的公益缺位与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制度空间建构历程及其特征,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介入逻辑。然后,本文对义务教育援助领域中的非营利组织为了生存而选择的治理结构和资源汲取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生存逻辑;同时,对非营利组织采取的行动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运转逻辑。再次,在此基础上,评估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效果,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形成内卷化逻辑的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原因,提炼了本文的核心结论,即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内卷化逻辑。最后,本文对上述分析进行了理论总结与提升,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去内卷化与功能转型之路径,并通过义务教育援助的个案试图揭示转型期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出路与机制之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