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啡肽(orphaninOF,OFQ)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是各种躯体感觉(也包括内脏感觉)向中枢传递的初级感觉神经元集中的部位,DRG神经元是一类具有假单极形态特征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其对各种感觉传入信息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目前OFQ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已有报道,但是在外周OFQ对DRG神经元膜的作用及对初级感觉尤以痛觉传入信息的调制作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在离体的Wistar大鼠DRG标本上,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OFQ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出生后2~3周的幼年Wistar大鼠,在乙醚麻醉下行椎板切除术,分离L4-L5的脊神经根。将标本用细钢针固定于记录浴槽底部之硅胶片上,BSS灌流标本,玻璃微电极行细胞内穿刺。应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初级感觉神经元上是否存在OFQ受体及OFQ对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并用离子置代及通道阻断剂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受检的271个神经元,静息膜电位-45.22±7.63mV(n=271),当加3×10-7~10-10mol/LOFQ时可观察到如下三种膜电位变化:(1)超极化反应;(2)去极化反应;(3)双相反应。实验中还观察到膜电位无反应的现象,其未列入受检细胞个数中。用Nphe(3×10-7~10-8mol/L)灌流标本,基本可以阻断OFQ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用含阿片受体非选择性阻断剂纳络酮(Naloxone)的BSS灌流标本,对OFQ引起的去极化无影响,但可阻断OFQ引起的超极化反应。BSS中NaCl以氯化胆碱(cholinechloride,CH-CL)置代,对OFQ引起的膜电位无影响。用含氯化钡(bariumchloride,BaCl2)的BSS灌流时能使OFQ去极化反应幅值减少和超极化反应幅值无变化。用含四乙基碘化铵(etraethylammoniumchloride,TEA)的BSS灌流时能使OFQ引起的去极化和超极化幅值减小。用含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GLIB)及蜂毒(Apamin)的BSS灌流标本,对OFQ引起的膜电位改变无影响。分别用含氯化镉(cadmiumchloride,CdCl2),尼莫地平(Nimodipine),去钙(0mmol/L)和高钙(20mmol/L)对OFQ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均无影响。
结论:OFQ本身就是阿片肽家族中的一员,其受体后作用也与阿片系统相似,能够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增加钾通道电导,降低钙通道电导。目前国内外很多资料表明,OFQ在痛和镇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实验应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结果显示:
1.DRG标本上存在ORL1受体,OFQ与ORL1受体结合从而调制DRG神经元膜电位。
2.OFQ引起DRG神经元膜电位的多样性变化,产生去极化反应,超极化反应和双相反应。
3.OFQ引起的DRG膜电位产生的去极化反应主要由Kir和BKca介导。
4.OFQ引起的DRG膜电位产生的超极化反应主要由BKca介导。
5.ORL1受体对DRG膜上BKca调控呈双相作用,无论是兴奋作用还是抑制作用都属受体特异性作用,同时可能都经G蛋白所介导。
6.OFQ对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痛觉传入信息有调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