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在1743年Hunter就曾说过“自Hippocrates至今,人们发现软骨缺损是一种处理非常困难的疾病。软骨一旦受到损伤,永远无法修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人口的老龄化,由于外伤和退变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患者显著增多。国外学者报道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为5%,在特定人群如运动员,发生率可高达22~50%。Curl统计了31516个膝关节镜检查结果,其中约63%的患者存在软骨损害。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自身没有血供,无淋巴引流,无神经分布。软骨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成熟的关节软骨细胞的分裂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软骨损伤后修复能力有限。为此如何解决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问题日益显得重要。自体骨软骨的移植、组织工程软骨细胞移植在临床已成功应用,但都许多因素影响,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本实验利用生物型异种骨软骨与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对其进行观察,探讨生物型异种骨软骨移植作为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以猪膝关节股骨关节面骨软骨为供体,以Smith & Nephew骨软骨移植器械,取出直径4.5mm、长10mm的圆柱状骨软骨条;与广东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应用其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号:US6106555)——环氧固定技术对动物骨软骨进行去抗原处理,制成生物型异种骨软骨移植物。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在山羊股骨滑车及股骨内侧髁骨负重面使用压配技术进行骨软骨移植,修复山羊关节面软骨损伤,生物型异种骨软骨移植组为实验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组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后16周、32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形态及病理切片观察,并进行Wakitani组织学评分。结果手术后山羊前5天有跛行,随后跛行逐渐缓解,术肢膝关节活动良好;16周和32周时实验组大体观察部分软骨缺损移植处纤维样的组织覆盖;部分移植物原表面软骨发黄,表面与周缘软骨有明显界限。16周和32周对照组大体及切片镜下观察见软骨缺损区基本被移植软骨覆盖,移植边缘可见裂隙。两组间Wakitani组织学评分,统计学分析提示16周、3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修复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修复效果较佳(P<0.05)。两组在观察时间段内均未发现明确的免疫排斥反应。结论生物型异种骨软骨作为关节软骨损伤移植修复的供体,其修复软骨损伤的作用与同种异体骨软骨相比较仍有区别,对照组移植修复效果更佳。明确的免疫排斥反应在各实验组及实验阶段均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