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举家迁往城市,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与此同时,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重点民生问题之一。由于“两为主”等政策的出台,农民工子女获得了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公平享有城市教育资源,顺利融入城市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关注和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学校管理者、班主任、普通教师、农民工家长、农民工子女等多方访谈资料的分析,对上海市闵行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尝试提炼教育融入的测量维度和逻辑体系。本研究从静态的结构性融入和动态的过程性融入这两个角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进行了分析。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既有研究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三章主要描述分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现状。在结构性融入层面,公办学校过高的“门槛”和民办学校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先赋性的家庭因素是其遇到的主要挑战。在过程性融入层面,重点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课外活动过程和校外活动中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状况。第四章论述了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逻辑和策略,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反思。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过程并非是单向的过程,相反是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校主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从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维度而言,至少包含结构性融入、文化认同接纳、行为适应和心理情感融入四个方面。四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同时也是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结构性融入是客观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接纳和行为适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为心理和情感融入这一最高融入境界的实现创造条件,而心理和情感融入又反过来作用于其他融入维度。总体而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过程,遵循着从硬件到软件,从外部到内部,从客观到主观的逻辑顺序。此外,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策略方面,笔者认为场域的营造和惯习的重构是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