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直困扰会计界和银行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贷款业务依旧是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因此贷款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而抵御风险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取贷款减值准备。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该准则在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方面规定: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应采用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低法。与之前的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相比,这一规定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7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要求银行业在2009年之前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银行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市场地位的确立和维护,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是不断加大的。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国银行贷款的收回面临着巨大风险,如何合理估计贷款减值,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新课题。国外学者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主要从资本管理、盈余管理以及经济周期三个方向展开,主要研究盈余管理手段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关注的是其计提方法及监管要求,但是对于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财务因素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尽管《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规定了对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性质的界定,但是各个银行在计提范围、计提比例及计提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时,能否客观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否受其他财务因素如经营业绩、经营环境等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有助于银行与监管当局更好地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的管理。 本文在结合对国际上有关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研究的综合了解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研究表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经历从最初的按照贷款余额的固定比例计提到基于五级分类制度下按不同风险类别计提不同的比例,再到目前针对上市银行的按照新会计准则下以未来现金流贴现的方式计提的这样一个不断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过程,这也是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本文第三章通过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和实务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贷款损失准备在制定机制、具体准则、实务操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目前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仍不明确,导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实务中的盲目、被动与混乱。现行准则在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均不完善,与银行监管准则有潜在冲突。 文章第四章在研究了相关的政策理论后,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主要运用了财务分析和计量分析,财务分析中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了同类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计量分析中通过建回归模型,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上市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不明显。与一般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银行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时会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经营的稳健性,盈利能力、资产运用能力属于次要的财务影响因素。 最后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涉及到财政、税收以及监管等方面,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