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1A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da_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有关肝癌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其极高的转移/复发率,肝癌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5%左右。目前,肝肿瘤切除术和肝移植仍然是治疗肝细胞肝癌最有效的标准方案,因此,探索肝癌转移复发的机制,了解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预测患者预后,寻找有效的抑制途径,成为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肝癌是一种基因疾病。是某些染色体上的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的结果,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凋亡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及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基因(如DNA修复、DNA复制及染色体分离基因)等,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化的过程。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theAT_rich interactivedomain1AARID1A)最早是作为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 (switch/sucrose non-fermenting)家族的一员被人们发现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今,ARID1A对肝癌的影响尚未有明确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ARID1A基因对肝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首先,检测ARID1A在40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以及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接着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对39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标本进行研究分析,研究ARID1A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转染与干扰调节ARID1A表达后,进行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ARID1A的表达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侵袭转移方面的影响,最后探讨ARID1A抗肿瘤效应的可能机制,以期为防治肝癌提供新的靶点。第一部分ARID1A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研究目的:研究ARID1A在肝癌细胞株,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ID1A在40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中ARID1A的表达情况。结果: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分析显示:ARID1A基因在肝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0.005±0.0003)明显低于癌旁组织(0.0934±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肝癌组织(0.006±0.0001)ARID1A表达低于未复发组(0.023±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正常肝组织中ARID1A稳定表达,与预后无相关性。Western-Blot检测结果同样显示肝癌组织ARID1A基因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显著(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正常肝组织中ARID1A稳定表达,与预后无相关性。在细胞研究中:免疫组化显示ARID1A表达情况与肝癌细胞系的转移潜能呈负相关(P<0.05)。Real-time PCR显示,ARID1A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ARID1A表达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低,ARID1A表达越低,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结论:ARID1A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ARID1A表达与肝癌临床病例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ARID1A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ARID1A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包含396例肝癌(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中ARID1A基因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两者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RID1A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患者性别(P=0.036)、血管侵犯(P=0.193)、ALT(P=0.031)、Child-pugh分级(P=0.607)、BCLC stage(P=0.043)有关。ARID1A表达阳性组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ARID1A表达阴性组。分层Kaplan-Meier分析ARID1A表达显示:在高AFP组、肝硬化组、肿瘤大于5cm组中,肝癌组织中ARID1A过表达的患者OS和DFS高于低表达患者。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于5cm,有微血管侵犯,ARID1A表达阴性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小于5cm,无微血管侵犯,ARID1A表达阳性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肝癌组织中ARID1A的低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不良相关。第三部分调节ARID1A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ARID1A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慢病毒质粒载体在M3和Hep-3B细胞株中分别转染促进ARID1A表达的TALE-VP64质粒和降低ARID1A表达的shARID1A干扰质粒,从而构建M3-ARID1A和Hep3B-shARID1A稳定细胞系。经Western-Blot,qRT-PCR验证ARID1A表达改变后,Transwell法研究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变化。同时研究ARID1A基因表达改变后,细胞中PTEN、PIK3CA、p53、MMP9、VEGF的表达变化;将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成瘤模型,研究转染前后细胞成瘤能力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裸鼠成瘤切片中PTEN,PIK3CA、p53、MMP9、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慢病毒转染下调低转移能力的Hep3B细胞中ARID1A表达和上调高转移能力的HCCLM3细胞的ARID1A表达,建立稳定细胞株。ARID1A表达改变后,体外能明显改变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和凋亡能力;体内能改变癌细胞成瘤能力。ARID1A上调后,PTEN、p53、PIK3CA基因表达均明显上调,而MMP9和VEGF基因表达均明显下调;ARID1A下调后,PTEN、p53、PIK3CA基因表达均明显下调,而MMP9和VEGF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证明ARID1A基因在肝癌中具有明显的抑癌作用。结论:肝癌细胞ARID1A表达上调或下调能降低和促进肝癌的侵袭与转移的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3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以1~4岁居多,占总数的71.11%(96/135);
邓萃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邀请孟禄来华进行教育调查,强化高师的学术研究性,筹划新图书馆的落成,促成男女同校的实现,促
学习成果评估正成为许多国家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经演进修正,巴西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形成了以全国学生表现测试为主要方式的制度体系;评估系统呈现出民族性与包容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效果。方法实验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实验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中风肢体偏瘫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看着家门口新修好的公路,家住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大林村斗府组的村民赵米桥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以前山上面有工厂,经常有重车从门口过,路都被压得坑坑洼洼的,车子一过灰尘就
由于地层各向异性以及地应力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影响,导致水力压裂裂缝与水平井筒之间并不是垂直关系,但目前压裂水平井非稳态压力模型大部分都是在垂直裂缝前提下建立的。为解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72例,1例死于重症脑外伤;非手术治疗15例,均治愈。结论:外伤性脾破裂在保证生命安全
目的探讨上肢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撕脱皮肤的走行方向、大小、部位、损伤程度以及软组织床情况,不断蒂根据蒂部供血范围采用皮下血管网层皮片以及全厚皮、中
背景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杀手。我国是食管癌大国,其中尤以鳞癌为主,每年有数十万的新发病例。因此,研究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