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兰河传》由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主要描述东北边陲呼兰河的风土人情。1979年美国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将其前五章翻译成英文,并通过印第安纳大学出版,1988年经过修改后,完整的英译本面世,获得了大量美国读者关注。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东北民俗文化的描述,如:当地的节日庆典、东北民谣、儿歌等,这也是本文将小说中的东北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进行分析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将阐释学的理解观与翻译结合起来,并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观》中提出了基于阐释学的阐释翻译理论四步骤,即:信任、入侵、吸收、补偿,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基于东北民俗文化在小说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的特殊性,在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四步骤框架指导下,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文本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解析《呼兰河传》英译本,并力求总结一些有益于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一、在斯坦纳阐释理论的四个步骤指导下,分析译者如何翻译《呼兰河传》中的东北民俗文化?二、从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探求译者翻译《呼兰河传》中的东北民俗时主要遵循了哪些翻译原则?研究发现:(1)译者对文本中的东北民俗的信任主要体现在其个人经历及兴趣以及早期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基于其个人信仰及母语文化意识,对部分东北民俗进行了一定的入侵;吸收阶段,译者主要对东北民俗的意义及形式进行了整合,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补偿阶段,部分民俗文化意义虽有一定缺失,但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如增词法、直译、音译加注释,对原文进行了一定补偿,;(2)译者在翻译《呼兰河传》中的东北民俗时,为了最大程度再现东北民俗,遵循保留其异国风味和再现原文风格的原则;此外,他还遵循可读性原则,力求让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东北民俗文化。在阐释运作理论框架下,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英译本中东北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希望能拓展其英译研究的视角,并为翻译此类带有民俗文化的小说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