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围绕《化书》中的“化人”思想这一论题展开。我们首先对“化”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化”代表一种巨大的性质上的转变,是一种不受外在控制的结果,而“变”与“教”则注重外在对于个体的影响。“化”在《化书》当中的含义,即:(1)变化、改变之意;(2)教化、引导之意;(3)生化、化育之意;(4)规律、方法之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化”在《化书》中的丰富性。它不仅仅将形上与形下相连接,更是将儒、道两种思想相融合。“化”在《化书》当中,有顺化与逆化两种路向组成。但它们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一个一体的过程。“形”的环节只是大化流行当中的一部分。“形”在最初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人”在万物当中挺立而出。“人”开始不同于其他万物的起点在于“精(情)”的外驰。万物本性是自然的、清静的,但由于“精(情)”不断外驰与外物产生关系,导致本性被破坏。《化书》将社会的演化与形上的“化”相结合,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一、世间的演化具有一定的“势”,包括万物与人的分化、人与人的分化;二、《化书》援引仁、义、刑、礼以改变这种“势”,同时又凸显出其(仁、义、刑、礼)所带来的弊病;三、揭示了仁、义、刑、礼不能起到应有效果的原因在于君主与人民的分判,君主将仁义等作为治民的手段,却又迷于“自我”当中。所以,按《化书》的理论,如果真正想治理好国家,重点不在治民,而在于治己。由此推出本文的主要部分“修己”与“化民”。人君应该修己以回归道,以无为、清静、廓然大公的状态来引导人民,而不是以欲望诱惑。在这里,《化书》认为,“化民”最主要的就是“均食”,在理论上采用“同”的方式,君民同心。君主意识到“人民”与“我”没有任何的不同,从而达到“大同”,最终达到万物自足、万物和谐的“太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