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步入了倚重技术创新深入挖掘资源优势的新时代。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应置身于依靠创新实现基业长青的环境中。这就要求大中型工业企业既要专注于创新,又要充分利用内外部可获取的资源,以此作为制胜法码。因此,大中型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考虑已有的研发状况,合理利用不同的技术获取模式,以促进创新产出最大化。而在研究不同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的关系时,吸收能力是有效落实技术获取模式的关键因素,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值得深入探讨。理清这些关系后,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恰当地选择技术获取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研究大中型工业企业如何选取技术获取模式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经历了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如今,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技术获取模式。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研发经费支出分类,把技术获取模式划分成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3种类型。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2002-2013年30个省市区共12年的统计资料。通过运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从省际和区域两个层面,研究这3种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及吸收能力对其关系产生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省际层面,不同的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间存在不同关系。自主研发、国内技术购买与创新产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国外技术引进与创新产出不存在相关关系。考虑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吸收能力对上述3种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关系均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在区域层面,东、中、西三大地区,自主研发与创新产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国外技术引进与创新产出不存在相关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国内技术购买与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在东部地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考虑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除中部地区吸收能力对自主研发与创新产出关系没有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外,在三大地区,吸收能力对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3种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关系均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