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延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并被看成是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越大,拖延就越严重。已有的拖延TMT模型只考虑到影Ⅱ向拖延的部分变量(如期望、任务的主观价值等等),但没有充分强调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差距,故有必要探索一个代表拖延行为的发展模型。来自健康心理学领域的HAPA模型,不仅综合考虑了影响意向的各种前因变量,更强调了意向对于行为引发和维持的重要性并认为两者之间的作用可以被计划所中介。这与大多数拖延理论相符合,且将各个因素综合考虑在一个模型中是更加全面的。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基于HAPA理论的拖延行为成因模型,以及干预计划制定过程对拖延行为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好的理解拖延行为的产生和变化,为其后期干预提供依据。 研究一的第1部分首先参照Schwarzer(1992)的范式自编风险感知、积极结果预期、目标意向和计划量表,然后便利抽取329名被试参与作答,使用鉴别力分析、主轴因子分析法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各个量表的项目进行精简并作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上述自编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信效度等指数优良;对已有的10题一般拖延量表中文版修订结果显示,删除CFA中载荷小于0.30的第六、九题后,剩余的8题量表在独立的另一样本CFA拟合指标有较明显改善且a系数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即使用的是8题版本。HAPA理论中涉及的各个关键变量,在此时间点的相关矩阵与HAPA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一致的,同时也表明了自编量表及修订的中文版拖延量表在所选人群中是适用的。 研究一的第2部分在第1部分的基础上,间隔3个月进行2次施测,回收的有效被试数为115名。流失率分析表明,流失的被试和未流失的被试在性别、年龄、年级、一般自我效能、风险感知、结果预期、意图、计划和拖延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所收数据有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即各个变量在第二个时间的相关关系与它们在第一个时间点上的相关关系类似,表明了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稳定性;结构方程全模型的结果证明了自我效能、风险感知对目标意向的显著正向预测以及计划对拖延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但时间点2的计划对时间点1的目标意向和时间点2的拖延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没有得到验证,说明纵向模型的结果证明了HAPA理论的阶段性而没有证明其跨时间点的连续性。 研究二是干预性研究,招募有效参与者84名,首先作答Truckman拖延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主动拖延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积极情绪问卷以及学业任务性质测量问卷;然后将参与者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排除16名主动拖延高分者(>=24.5)后,两组分别为35人和33人;指导实验组的参与者每天制定一条详细具体的学业任务计划,而控制组的参与者被要求只做简单的每日记录,连续七天之后,进行后测。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除在完成学业任务所需的行动和任务投入程度上差异显著外,在其他研究变量的基线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分组(干预组、对照组)和时间点(前测、后测)分别对自评拖延得分、离任务完成距离、投入程度和当前任务拖延程度有显著交互作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干预组的被试在后测时的自评拖延得分、离任务完成距离、主观压力和当前任务的拖延程度均显著减少,且对学业任务的投入程度上显著增加。 结论及意义:以拖延为因变量的HAPA横向阶段模型分别得到验证,即动机阶段,同一时间点的自我效能和风险感知可以分别显著预测意向;意志阶段,同一时间点的计划对拖延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但以计划为中介作用的纵向连续模型在学业情境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制定详细而具体的任务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被试的自评拖延水平、增加任务完成程度、增加投入程度并减少在具体任务上的拖延程度与主观压力水平。干预性实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制定计划对减少拖延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计划要细致而具体的必要性。在高校中,学生的学业任务性质以及自身的人格、不合理信念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可能不能很快改变,但可以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督促其制定计划从而比较容易地实现减少拖延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