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诏分巴蜀地区为四路,夔州路乃其一。本文以宋代为考察时间,以夔州路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考察对象,探讨在此时间段内夔州路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形。并结合空间地理概念和制度经济学对此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索宋代夔州路地区经济发展与空间地理和制度安排的关系。以区域经济文化史构筑文章框架,以历史学与经济学理论勾勒文章脉络。宋代夔州路地区农业开发重心由夔东转向夔西,人口和耕地空间地理布局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夔州路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新石器时期即开始种植的黍、粟、水稻外,冬小麦于此时期开始广泛种植,芋头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夔州路地区人民生计影响程度,得出此时期此空间主要粮食作物为黍、粟、稻、麦、芋。纵观夔州路地区此时间段内农业发展状况,无论从人口和耕地的多寡、主客户所占人口的比重,还是“烧畲”为代表的耕作方式,都可得出其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事实。通过对唐宋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比较,以及川峡四路农田水利建设的比较,也可窥见这一时期夔州路地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宋代夔州路地区的手工业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种类繁多,主要有盐业、纺织业、冶铸业、酿酒业、陶瓷业、造船业、茶业等。这一时期夔州路地区较为突出的是井盐业的发展,井盐产地分布广、产量高,在川峡四路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整体发展相较于其他诸路,尚有一定差距。宋代夔州路地区的商业类别多样,井盐贸易、药材贸易、榷货贸易等有所发展。但通过对其商税收入、场镇数量进行考察,得出其发展水平与川峡其他诸路差距甚大。文章还对这一时期夔州路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空间地理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区域城镇发展、交通条件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交互关系。传统本末观念对宋代夔州路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传统本末观念影响下,大庄园制盛行,农业发展阶段落后,增加了农业经济运行成本。同时,传统观念遭受理论和实践的挑战,经商蔚然成风,这又相对降低了商业发展的成本。宋朝廷于夔州路地区施行与取缔禁榷易于其他诸路,体现了朝廷的制度设计时刻考量着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控制成本。行文通过聚焦宋代夔州路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引入空间地理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整体把握宋代夔州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深入理解经济发展背后的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