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妊高征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大约有36%-57%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既往观察认为这种妊高征相关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不会引起新生儿脓毒血症的发生。但近些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其可能会使新生儿在生后几周内患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众多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但确切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的目的是对妊高征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中的G-CSF、IL-6、FL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脐血中这三种造血生长因子含量以及它们与妊高征和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之间的关系,更加完善地分析脐血中的造血刺激因子,为脐血的临床应用及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87名新生儿(胎龄为36.5±4.2W,出生体重为2350±690g)脐血清中FL、G-CSF以及IL-6的含量。其中母亲患妊高征者46例,低出生体重儿34例,小于胎龄儿23例,剖宫产54例,并按照不同特征将研究对象分组。数据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处理。 结果:(1)妊高征组与非妊高征组的外周血细胞分 中文扫要析比较。妊高征组新生儿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校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非妊高征组显著降低0均卅刀1):且淋巴细胞计数也比非妊高征组低,差异有显著性0们刀5入 但是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在两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仪冲性粒细胞计数在相关因素组问的差异。早产儿组较足月儿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少,妊高征组较非妊高征组、剖宫产组较自然分娩组、低出生体重组较非低出生体重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偏低,且都有显著性差异Om.05);而小于胎龄组较非小于胎龄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也少,但无显著性差异卜刁.393、P列刀5\o)rL在各组间的差异。在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各因素组间比较,FL在妊高征组历7.5士9,lpg/ffil)较非妊高征组“.4士73 pg/ffil)含量有显著性增高卜2.984、P<0刀1);而在低体重组、剖宫产组、早产组、小于胎龄组较其对照组的FL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N)G(SF在各组间的差异。G(SF在妊高征组(35.2 f 40.7 P咖1)较非妊高征组(14.9士门 P咖)含量有显著性增高(t=3.706、P们.of卜 而在其它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八5)IL6在各组间的差异。在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各因素组间比较,IL6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的)妊高征组内FL、G(SF、IL乃含量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分析。通过Speannan等级相关分析,得出妊高征母亲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中G(SF和FL的含量均与其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K分别为-0.378和-o.296),O值分别<o.of和<0*5);而IL6 2 中文摘要 的含量则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 妊高征组内 中性粒细胞减少组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比较。和非中 性粒细胞减少组相比,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新生儿胎龄较 刁(户-3*84、P<0*1)、出生体重亦较低(卜卜3.317、 P<O*1);且脐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L(卜3.21O、P<O.01) 和GC盯(卜3.978、P<O*1);而性别、生产方式和小 于胎龄儿数在两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e乃水平在 中性粒细胞减少组也较高,但差异无显著性什叫.117、 P叩刀5入惟)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纲胞减少的危 险因素分析。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因变量,新生儿胎龄、 出生体重、脐血清中G(SF和FL的含量为自变量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细 胞减少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胎龄山——0.323、P刃刀5) 和脐血清中FL的含量比o.156、P功刀1h而脐血清中 G(SF的含量和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则影响较小,无显著 性意义。 结论:()母亲患妊高征,对其新生儿外周血象的 影响是多系的,和非妊高征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相比, 其外周血有核细胞、校正自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则几乎没有变化。 *)小儿初生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胎 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中性粒细胞计数越低,另外, 剖宫产和母亲患妊高征,也可使新生儿中性粒细胞数下 降。u)妊高征较非妊高征母亲所分娩新生儿脐血清中 FL和G(SF含量高,且这两种造血生长因子的含量随 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而升高。N)正常新生 3 中文摘要儿脐血清中FL的平均含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