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人们关注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学习国外课程改革的优势,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探究可以运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策略。其中,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中心问题,三维目标的提出为能力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细化指标,在三维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大家关注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周围世界,发展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涉及情境理论的基本教学观点,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值得广大教师继续在教学与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在本论文中,笔者对化学学习能力做了一个分析,提出了基于新课标考试大纲的化学学习能力: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也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解决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对能力的培养最有效,是论文想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人本主义情境观和建构主义情境观的观点,结合对化学高中必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整理了可用于情境创设的素材,同时探索了基于情境理论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此,论文共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从终身学习的大背景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结合笔者在中学课堂的实际观察与感受,提出了现实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与实际教学中能力培养方面的薄弱之间存在矛盾,论证了情境教学和情境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同时,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对化学学习能力、化学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对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教学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情境教学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观。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基于理论的梳理,分析了普通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和课程标准,对情境进行了归类,提取出情境素材,在理论的指导下建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并以相应的教学案例作为支撑,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第五部分是问卷调查部分,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得出调查对象对教学策略基本持认可态度的结论,为策略的实施与落实提供了参考意义,也佐证了基于情境理论的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的可行性。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尾也是自我反思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在研究和论文书写上的一些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改进提供了线索。
其他文献
“恶搞”是当前在网络中比较流行的一个名词,从图片到视频,从文字到软件,从人物到事件,几乎都会成为被“恶搞”的对象。一段时间以来,“恶搞”的对象指向了一些“红色经典”
铁路是重要的交通运输设施,促进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有速度快、安全可靠、经济实惠、运载量大等优势。预计2013年底,BJ铁路局管辖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500
<正>今天人们所常见的电子杂志是指同时具有互动性和多媒体性、利用P2P平台发送这三个特点的电子杂志。这类电子互动杂志融合了传统媒体图文质量高和网络媒体表现丰富、互动
英籍奥地利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波普尔将国家预设为“一种必要的罪恶”。正如托马斯·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一样,它无比强大,可以保护人类抵御风险,但它本身也是邪恶的象征,半神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务纷纷走入移动网络,但由此带来的犯罪问题也逐渐呈现。文章通过深入相关案例,分析了"WiFi欺骗"和"补卡攻击"两种主要移动互联网金融犯罪方
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将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引入二胡演奏,结合演奏实践,主要从思维、气息、动作、音响四个层面入手,阐述了“动”与“静”的科学内涵,通过哲学中的动静辩证关系,指出相
李斯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那炫技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最大的一个流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钢琴学习者和爱好者。《降E大
伴随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间,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安全形势,显得越来越严重。高铁站作为联结城市内外交通的衔接点,加上众多交通方式的引入,以及周边所吸引的商业活动,使得高铁
分枝杆菌属是隶属于放线菌目的一类细菌,两种常见的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以及麻风分枝杆菌(M. leprae)都是分枝杆菌属内的一员。自从1981年卫生部提出2
中国电影史作为世界电影史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寻找中国电影史的规律是研究中国电影重要的课题。2013年之后,中国“文艺片”成崛起之势,呈现出“‘文艺片’回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