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水稻与旱稻品种间杂交形成的一套包含298个重组自交系的F9群体为供试材料,在水田和旱地两种环境下,考查了与抗旱性和产量相关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不同环境下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简单相关性分析、偏相关系数分析和通径分析;分析了F9代株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并利用此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90个SSR分子标记的连锁图,把这些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初步定位到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点。为在水旱稻杂交群体中培育优良高产稻作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偏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水田和旱地种植条件下,对单株粒重起显著正效应的性状是相同的,其中有效穗数对单株粒重的效应最大,主茎结实率次之,效应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主茎结实率、主茎穗长、千粒重,显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高产稻作品种进行选育时,应优先选择有效穗数和主茎结实率,同时兼顾主茎穗长和千粒重的选择。同时还发现偏相关系数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较一致,而与简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
(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水田和旱地种植条件下,在F9代株系间,单株草重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株高、主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选择潜力适中;有效穗数和总茎蘖数的选择潜力较低;主茎穗长基本不具选择潜力。单株粒重和主茎茎基粗在这两种条件下选择潜力不同,二者旱地条件下的选择潜力均较水田条件下的高。
(3)水旱两种条件下的QTL分析结果:早地环境下9个主要农艺性状共定位到22个QTL,水田环境下7个农艺性状共定位到16个QTL,其中株高和总茎蘖数都只在水田环境下检测到1个主效QTL,分别位于第6、2染色体上;主茎茎基粗和主茎穗长都只在旱地环境下检测到1个主效QTL,分别位于第3、8染色体上;主茎结实率在旱地环境下共检测到2个主效QTL,分别位于第2、3染色体;千粒重共检测到4个主效QTL,其中包括旱地环境下2个,分别位于第1、3染色体上,水田环境下2个,均位于第1染色体上。同一性状在水、旱两种环境下检测出的QTL的数目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别很大,表明两种环境下有不同的QTL对同一性状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