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土地以提供实物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充当着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功能,同时也是农户心里最后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替代落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实物型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出现“虚化”现象。因此,通过对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货币化实现的新形式,探求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是基于农地产权比例化流转理论设想以及相应的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建设,进而提出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货币化机制。文章首先分析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保障作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其次,进一步介绍“土地换保障”模式在成都推行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该模式在实际推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在探索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形式可能的借鉴经验之处;最后,阐述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货币化机制的方案设计,然后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与缴纳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货币化机制意愿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农户参与公积金缴纳意愿比例水平进行补充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改革与变迁是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同步进行的,合适的农地产权制度有利于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发挥最大效应。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货币化机制既是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探索创新,也是对土地保障功能实现形式的创新,它符合农户对土地保障功能的利益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2)从农户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来看,农户年龄在20-50岁、文化程度越高以及家庭收入水平越高,他们参与缴纳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公积金的意愿越强;从农户对社会保障认知特征和农地流转认知特征来看,农户社会保障认知意识越强、农户的土地转出的意愿越强以及农户对农地产权比例化流转制度设想评价满意度越高,愿意缴纳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公积金的可能性就越高。(3)农户参与缴纳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公积金的意愿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户担心农地产权比例化流转制度设想和土地社会保障货币化机制能否长期推行以及缴纳公积金后土地流转收入无法保障失地后的生产生活等因素。因此,需要探索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公积金三方缴存机制,同时给予农户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及健全失地农户社会保障体系,以建立农户缴纳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公积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