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际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钱三强为研究对象,在挖掘、利用新史料和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这一视角出发,分析钱三强的社会角色及其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和意义天然地与其在现实中的“功业”密不可分,“时代—角色—功业—影响”构成了本文的分析逻辑。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有:(1)梳理钱三强功成名就的历史过程与历史机缘;(2)澄清已有的对钱三强的误读和误解;(3)研究钱三强的思想与实践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4)探讨钱三强与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新中国科学体制的‘制礼作乐’者: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主要研究1949—1956年期间,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钱三强在中国科学院的早期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钱三强是中国科学院发展蓝图的实际绘制者;第二,钱三强的留法和访苏背景使得中国科学的建制化打上了很深的苏联和法国模式的印迹,而这种集中管理独立研究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模式,适应了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第三,钱三强在中科院的领导经历对日后“两弹”攻关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后世研究者惊叹于“两弹”科研攻关中钱三强调兵遣将轻车熟路,殊不知,这一基础是在1950年代早期打下的。第二章“大科学工程中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在中国核能事业中的角色担当”,从“中国原子弹之父”争论的学术史梳理开始,探究钱三强在开创新中国原子能事业以及“两弹”研发中的特殊角色,系统分析他之所以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历史背景、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大科学时代科学精英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西方模式与中国特色等诸多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钱三强是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和领导者,是研制“两弹”的帅才人物。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一称谓,钱三强是当之无愧的。钱三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非凡经历以及后世者对他的褒贬评价,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大科学工程中的帅才人物。第三章“新时期的科技领导人: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系统梳理钱三强在“文革”之后的科学活动这一至今学者涉及较少的论题,研究钱三强在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科学家与科技政策的互动、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等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钱三强是“文革”后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人,并担当了国家科学顾问的角色,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晚年热心于软科学,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科学规范制度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可以看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章“科学家的科技现代化思想:钱三强对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则从思想者与思想史的视角解读钱三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式科技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科学精英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左右着国家决策的方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既是对国家宏观科技战略的引导,也是对其的呼应与诠释,并对具体的政策实践产生影响。钱三强的科技思想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中介性等特征,解读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其实也就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解读。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还体现着科学的开放精神。没有自我反思的单向度的向外学习,在钱三强那里是不存在的。这种精神对于今日之中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五章“科学家的科学史情怀:钱三强与科学技术史”则专门论述了钱三强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造诣及其对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贡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钱三强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重要的直接参与者。这可以看作是钱三强科学贡献的独特方面。第六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从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的视角,探讨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历史合理性并由此反思如何防止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从科学家与当代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的视角,探讨研究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个案的特殊意义。总结钱三强一生之功业,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钱三强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钱三强担当了建国初期中国科学体系设计者的角色;第二,钱三强在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史上担当了开拓者和奠基者的角色;第三,钱三强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担当了特殊角色:对上,他是中央的参谋和助手;对科学家,他是慧眼识人用人的“伯乐”;对科研难题,他既是“出题目”者,又是带领科技人员攻关的“解题目”者;第四,钱三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担当了科技事业的领导人和国家科技顾问的角色;第五,钱三强在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中担当了创建者、发起者、倡导者的关键角色;第六,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还是一位高水平的“思想家”。概括钱三强一生所担当的多重角色,其显著特点是“一宽一窄”。“宽”是指钱三强涉足的领域相当之宽,“窄”是指钱三强只在科技领域参加活动、发出声音。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总结钱三强多重角色形成的历史原因,除了钱三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之外,他的政治信仰和时代需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革”前,钱三强的人生历程可以归纳为“成也政治,败也政治”。“文革”后,钱三强历经磨难而不悔,继续矢志为国家科技事业做贡献,走上国家科技建设的重要领导岗位,焕发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反思钱三强多重角色的价值和局限,其角色的多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在当代中国发生了某种蜕变,表现为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通过对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之间关系的细致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科技决策过程其实就是中共决策层及其执行机构与科学家的协调沟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强国梦想,把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党组织往上输送,最终在党组织的甄别采纳下形成科技决策或科技制度。这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科技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因此,要研究中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简单解读党的文件和政策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深究文件和政策文本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各方力量的博弈,唯有如此,我们对新中国的科技体制起源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通过对钱三强在“文革”之后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活动的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国家建设恰如1950年代一样,急需大量科技工作者,急需科技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老一辈科学家再次在国家需要面前走向前台,担当起领导和组织科技事业的重任,即使是退休后,他们仍利用自己的影响,通过与中共高层的直接沟通,为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也就是说,中国科技体制与科技制度的再生,也与他们密切相关。故此而言,钱三强那一代科学精英不仅直接参与了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早期建构,而且直接参与领导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技体制的再生,中国的科技体制也因此深深打上了他们的印记。总体来说,作者围绕钱三强生平和科技功业做了大量口述访问,掌握了大量口述史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档案材料及其他文献史料,对钱三强的多重角色和科技功业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历史定位。通过对钱三强科技思想的研究,填补了学术界已有研究的空白,使人们对钱三强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通过对钱三强科学活动的研究,阐释了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钱三强的活动为线索,挖掘出了新中国科技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对学术界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同意见。通过对钱三强社会活动的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科学学、科学技术史这些软科学学科建立过程中某些遗失的环节,使这些学科的发展史得以健全。通过对钱三强的个案研究,提出了杰出科学家社会角色转型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剖析了这种现象的社会合理性及其蜕变。由此,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特殊意义:要深入了解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从对杰出科学家的研究着手,也许是一条合理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