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淋巴瘤病灶检出、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77例淋巴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并与传统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另对淋巴瘤结外病灶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
1、未经治疗组: PET/CT正确诊断出18例全部48处阳性病灶(淋巴结33处,结外器官15处),但另有两处假阳性病灶,均为结外病变;传统影像正确诊断出33处阳性病灶(淋巴结27处,结外器官6处),另发现假阳性病灶1处。PET/CT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100%、结外100%、合计100%),特异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2%、合计98.7%),准确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4%,合计99.0%);而传统影像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81.8%、结外40%、合计68.8%),特异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9.1%、合计99.3%),准确性分别为(结内86.1%,结外92.0%,合计91.9%),两种检查方法在结内、结外病变检出灵敏度和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外病变更加明显),特异性两种方法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例病人分期一致(44.4%),9例PET/CT较常规影像正确提高了分期(50%);未发现分期降低者。
2、已行系统放化疗组:31例未发现阳性病灶,评价为完全缓解,未予比较;28例最后确诊共34处病灶,PET/CT正确诊断出全部34处(阳性淋巴结区域21处,淋巴结外阳性器官13处),但另有3处结外器官PET/CT呈假阳性。传统影像正确诊断出阳性病灶共20处(淋巴结区域14处,淋巴结外阳性器官6处),5处假阳性病灶。PET/CT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100%、结外100%、合计100%),特异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4%、合计98.9%),准确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5%,合计99.0%);而传统影像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66.7%、结外46.2%、合计58.8%),特异性分别为(结内95.6%、结外99.5%、合计98.2%),准确性分别为(结内91.2%,结外95.9%,合计93.8%),两种检查方法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外病变更加明显),特异性两种方法均很高,仅在结内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病人分期一致(32.1%), PET/CT正确提高了12例(42.9%)的分期,正确下调了4例病例的分期(14.3%)。
3、结外病灶组:与传统影像学方法相比,21例病人PET/CT共发现并明确淋巴结外阳性器官数28个(多个骨或骨髓算作一个器官),而传统影像仅对其中的14处病灶明确了诊断,8处病灶因病灶较小或未有显著密度对比传统影像未发现病灶,6处病灶不能明确。两者分期相比,PET/CT使9例病人的分期上升。
结论:
18F-FDG PET/CT在治疗前后的淋巴瘤病灶检出及分期中均优于传统影像,特别是在结外病灶的检查上优势更为明显。
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在检测白血病多器官浸润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探讨18F-FDG PET/CT在白血病多器官浸润中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价值及其影像特点。
方法:
8例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白血病2例,粒细胞肉瘤1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
结果:
8例病例中,骨骼及骨髓系统受累6例,脾脏受累4例,肝脏受累3例,淋巴结受累3例。所有病例都为多器官受累,PET显像阳性器官22个,CT显像阳性器官14个。6例骨骼受累者表现为全身骨骼及骨髓系统放射性摄取弥漫性增高,4例脾脏受累者体积明显肿大,弥漫性或局灶性放射性摄取增高,3例肝脏受累者弥漫性放射性摄取增高,3例淋巴结受累者见多处5mm~30mm淋巴结放射性摄取增高。
结论:
PET/CT可一次全身代谢、形态同时成像,可灵敏全面的发现白血病全身多器官浸润病灶,可用于白血病隐匿浸润病灶的检出及治疗后的监测中。
第三部分:18F-FDG PET/CT在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PET/CT诊断的13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6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PET/CT诊断的13例病例,PET阳性13例,CT阳性7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
结论:
PET/CT对探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和疗效监测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