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累及大动脉及主要分支全层,引起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形成。该病发病率亚洲高于西方国家,女性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孕龄。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迁延,易反复,其治疗主要以内科药物治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为主,受累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使供应重要脏器的动脉出现严重缺血症状及高血压药物控制不理想者,考虑行外科干预(转流手术治疗和腔内血管介入治疗),并辅以长期内科治疗。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行外科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手术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回顾性分析于宣武医院行外科治疗的66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腔内治疗组。诊断标准采用1996年Sharma等制定的大动脉诊断标准(改良的Ishikawa标准),随访并分析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表现。结果:共有患者66例,共处理129处病变部位,女性54例,男:女=1:4.9,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4.06±12.45)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8.91±13.06)岁。22例患者接受转流手术,共处理45处病变部位;48例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共处理84处病变部位,其中单纯球囊扩张70处,支架植入14处,3例患者先后接受转流手术和腔内治疗,1例患者腔内治疗失败后行转流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31个月,平均(52.50±39.53)个月,随访患者52人,转流手术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7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4%、94.4%、83.3%、76.9%、70.5%、54.1%;腔内治疗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7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2.7%、64.5%、55.7%、51.6%、47.1%、47.1%(P=0.0377),腔内治疗中,肾动脉的3个月、6个月、1年、3年一期通畅率为85.7%、85.4%、56.4%、50.1%;锁骨下动脉的3个月、6个月、1年、3年的一期通畅率为77.8%、66.7%、53.3%、40%;颈动脉的3个月、6个月、1年、3年的一期通畅率为72.7%、63.6%、36.4%、36.4%。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出血1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胸腔积液3例,肺部感染1例,脑过度灌注1例,晚期并发症:脑出血2例,脑梗死1例,吻合口狭窄2例,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转流手术中77.8%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腔内治疗中73.5%的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结论: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能够有效、安全的改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转流手术在总体通畅率方面优于腔内治疗,外科干预的同时均应辅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期降低复发和再狭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