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有诗人与诗评家身份的郑敏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运用西方诗学理论分析中国现代汉诗的发展现状,认为汉诗尽管历经百年演变,却并未形成自己的传统;而究其原因则在于汉诗没有树立起自身的民族身份。这种状况的形成源于当下创作者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疏远和漠视,以及对西方诗风的盲目追捧与拙劣模仿。郑敏深受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熏陶,提倡“多元化”发展理念,不仅明确反对国内曾一度盛行的“一元论”观念对诗歌创作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将这一观念形成的根源上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并首次对胡适、陈独秀等倡导的“白话诗运动”提出质疑,指出此行动阻碍了后世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导致现代汉诗丧失了民族性,一直没有经典作品问世。而她认为重塑民族身份的唯一出路就是将古典诗词传统用于现代汉诗的创作中。郑敏对当下诗歌创作弊端的评价较为精辟,但对白话诗的全盘否定和对民族身份的理解却不免偏颇,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不小争议,由此宇文所安、奚密等多位国际学者均就现代汉诗的民族身份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各家学者在论述中尽管不乏对郑敏的观点提出异议,互相之间也存在意见冲突,但大都认识到现代汉诗在当今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诗坛中所处的困境,并为民族身份的重新确立出谋划策。这一身份的确立不仅需要理论建设,更需要长期大量的创作实践;而纵观郑敏本人多年以来的诗歌创作,我们却发现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似乎存在某种脱节,在创作中并未明确实践自己所提倡的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郑敏由于受里尔克等西方诗人影响较为深远,其创作鲜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烙印,而更多体现了一种将西方诗风较为成功地“本土化”的行为;其中无论是“意象鲜明”的优势还是“理论先行”的劣势,也多是受西方影响过于深远所致。可见,郑敏本人在创作方面尽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诗“西学东渐”类作品的风格,但并未切实地将古诗传统加以“现代化”改良,也因此未能真正加入“重塑汉诗民族身份”的创作队伍中,这一宏伟目标仍有待后世诗人不断努力探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