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然而,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频繁遭遇外国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限制。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受国际分工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美国对华商品贸易存在较大逆差,导致使美国频繁对中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此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美国一直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华产品反倾销中采用歧视性的倾销认定方法。但2006年之前,美国奉行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政策,反倾销是主要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2006年11月,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打破了反补贴调查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传统做法,开启了对华贸易救济“双反”时代。2006-2013年,美国对华发起“双反”调查案件共37起,占美国对外发起“双反”调查案件总数的66.07%,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共遭受外国“双反”调查案件66起,其中有56.08%的案件源于美国,美国成为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频繁遭受“双反”调查对中国涉案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美国实际上把对华产品实施“双反”措施作为限制中国产品对美出口的一种策略,2006-2013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产品共发起59起反倾销调查,45起反补贴调查,其中,“双反”调查案件37起,占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62.7%,占反补贴调查案件总数的82.2%。可见2006年以来美国对华产品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大多数是反倾销、反补贴“双反”措施,这是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特征。“双反”措施作为贸易救济手段,将反倾销和反补贴同时使用,对进口产品的限制作用更强。同时,与反倾销主要针对企业不同,反补贴针对的是政府行为,两者合并使用大大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应对难度。美国到底为何频频向中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美国“双反”措施对中国产品的出口有哪些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双反”政策?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无疑对中国对美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体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二章是对美国对华采取贸易救济“双反”措施的理论分析,从WTO规则和美国相关法律的层面分析“双反”的内涵和实质,探讨美国对华实施“双反”措施所存在的争议,并且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双反”这一问题存在争议。第三章对美国对华贸易救济“双反”案件进行统计分析,从涉案产品的数量、行业分布和贸易救济措施等方面,把握美国对华实施“双反”调查和措施的概况;第四章结合中美贸易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剖析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双反”措施的原因。第五章实证分析美国对华产品采取贸易救济“双反”措施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第六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我国应对美国贸易救济“双反”措施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