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丁·戈迪默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以过渡时期的三部小说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是南非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她致力于书写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社会,用殷切又细腻的笔触复刻出自身所处时代环境里错综复杂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戈迪默的创作以小说见长,她携短篇小说登上文坛,受到欧美文学界的关注和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而她长篇小说的成功和影响力,则为她摘下199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戈迪默的创作题材广阔,主题深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和感召力;其艺术形式不断变化创新,融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技巧手法,形成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戈迪默一直关注着社会现实问题和人类命运,积极探索和思考人类各种伦理关系和秩序,体现出一位人文主义作家的高度责任感。
  本文对戈迪默聚焦过渡时期的三部长篇小说的叙事伦理进行研究。所谓过渡时期,是指南非从种族隔离制度向后种族隔离制度过渡的这一时间段,时间范围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过渡时期,戈迪默接连创作出《保守的人》(The Conservationist,1974)、《伯格的女儿》(Burgers Daughter,1979)以及《七月的人民》(Julys People,1981)三部杰作,在这三部小说中,戈迪默关注了过渡时期家庭里、种族间以及各种文化在交往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和秩序规则,探讨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殖民主义、文化冲突等重大问题,她以独到的方式刻画出种族隔离制度摇摇欲坠之时,南非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同时,这三部小说也代表着戈迪默后期创作的高峰,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更为成熟和成功。
  叙事伦理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即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故事伦理旨在挖掘故事所表现的伦理内容,而叙述伦理则探讨叙事的运作。叙述伦理尤其关注叙事的修辞性质,研究作家如何通过叙事来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净化他们的伦理感情和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本文从故事层面和叙述层面展开,先解析戈迪默小说中的故事伦理,再分析小说中的叙述伦理,最后探究戈迪默小说叙事伦理化的原因。本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叙事学的基本观念和实践方法,同时还结合后殖民批评、女性批评等方法进行研究。
  论文由5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概述戈迪默生平及创作、国内外研究状况,并提出了本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探讨戈迪默小说中的故事伦理。过渡时期的三部小说的故事伦理从家庭、种族、生存三个叙事维度展开,其中家庭伦理叙事集中呈现为对西方父权制的解构,既批判了男性至上的两性伦理,又消解了亲子伦理中的父权话语;种族伦理叙事则不予余力地谴责种族隔离制度下“白人至上”的种族伦理观念,在最大的限度上探讨“仁慈白人的特权”是否合理;生存伦理则聚焦于过渡时期的黑白文化冲突以及黑人和白人对自我身份确认的叙事,黑人文化身份的叙事打破西方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刻板印象,而白人的身份危机则通过虚构现实主义的手法改写了白人在南非的统治地位,预示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所要面对的文化伦理困境。
  第二章分析戈迪默小说中的叙述伦理。本文的叙述伦理主要由叙事主体、叙事时空以及叙事接受三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叙事主体主要分析了叙述者干预、叙述视角转换所产生的伦理引导效果,而叙事时空部分,主要挖掘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背后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和伦理价值。最后从叙事接受的角度介入,来观照戈迪默小说的省叙和对话所产生的叙述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伦理交流和讨论。
  第三章主要探析戈迪小说叙事伦理化的原因。从社会历史原因与个人原因两个方面来梳理戈迪默本人的伦理思想和伦理立场:社会历史原因主要从种族隔离制度来分析她伦理思考的缘起以及伦理立场的变化;个人原因主要关注戈迪默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她的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其文艺观如何塑造她的创作主题和叙事风格。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特别指出戈迪默小说创作的伦理核心——他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叙事伦理的后现代性倾向,即主张差异和多元,反对霸权话语,力图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后现代思潮对主体的解构并不是要否定人和人的主体性,只是要否定那种体现统治关系的自我中心的主体,目的是反对文化霸权对社会的统治和操纵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扭曲以及人的异化,从而还人以真正的自由和社会公正。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增多,中国更加注重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在努力使体育产业发展的更加全面。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手机、电脑等智能产品的快速出现,人们更容易欣赏到更多的体育赛事节目。因此,人们获取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途径不断增多,观看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人数不断增加,体育赛事直播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市场,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相关直播平台和转播平
学位
寺庙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佛教僧侣及信徒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寺庙的重要性相对应,寺庙财产对于佛教活动的开展同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寺庙进行正常运转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它也是寺庙内工作人员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实践中,我国当前尚未颁布统一的宗教财产立法,已有的宗教政策法律文件对寺庙财产归属的规定较为混乱,无法清晰确定权利行使主体,导致寺庙财
学位
在我国,贩卖毒品案件数量在各种刑事犯罪中位居前列。采取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虽然在短时间内有着良好的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犯罪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有效控制毒品犯罪。纵观我国刑法条文,发现并未明确规定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标准,再加之,司法实践中争议也比较大。通过整理、分析202个案件,根据贩卖毒品的行为过程把这些案件分为七个阶段,发现对于相同案件不同法院之间会产生分歧,甚至有些案件法院与检察院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中小企业在陕西经济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增加税收、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尤其是面临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又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内外部原因,探索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
学位
王珪(1019-1085),字禹玉,祖籍华阳(今四川成都),生于舒州(今安徽潜山),北宋相臣,工于文章、书法,事迹主要见于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以及《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人笔记等。世人对其评价与史实多有龃龉。时人谓之“三旨宰相”,四库馆臣亦言其“人品事业,皆无可取”。勾稽史料,可知王珪于贡举变革、政权更迭等方面颇有政绩。文学方面,其造诣亦称颂于世,宋人辑其诗文为《华阳集》,后散佚,清
学位
目前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北宋士人交游已有相关成果,但以应天府士人群体为中心的具体研究尚未展开。考察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的交游与文学创作,可以多角度地呈现士人关系,了解不同身份背景下士人的交往及心态上的转变。  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交代本文的写作绿起及研究意义,并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体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最後对
学位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12)在20世纪60年代登上文坛,是“新浪潮作家”的代表人物。《爱与黑暗的故事》是奥兹在200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该小说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的背景从20世纪40年代英国托管时期的耶路撒冷、50年代以色列建国初期的基布兹,一直拓展到了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相较于奥兹之前的长篇小说,背景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