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距离是王建国(2001)在对礼貌的研究中提出的新概念。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来描述。王在其文章中提出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来阐述礼貌和语用距离的关系。 本文研究聚焦于语用距离。日常生活中只要言语交际发生,人与人之间的语用距离就会产生。语用距离具有可改变性和协商性。语用距离可分为初始语用距离和交际语用距离。初始语用距离指交际行为发生以前,交际双方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程度。交际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话语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程度。本文旨在研究具有不同程度意识的说话人如何改变语用距离,并把研究范围具体到说话人如何选择话语增近语用距离。换句话讲,我们研究的是交际语用距离。文章从语用角度对语料进行定性分析。语料取自文学作品、日常会话和语言学著作。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指导建立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为了增近与听话人的语用距离,说话人会以听话人为中心选择话语,根据话语是否会对说话人有损失,话语可分为三种类型:对听话人和说话人都有利的话语、只对听话人有利的话语以及对说话人有利的话语。说话人选择了话语类型,他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具体的言语或者言语策略来试图增近语用距离。话语类型以及具体话语的运用体现了语言的差异性。因为能增近语用距离的具体言语以及言语策略纷繁复杂,无章可循,本文只描述话语类型。说话人运用上述某种类型的话语与听话人交际,语用距离最后增近与否,取决于听话人,这体现了语言的协商性。 说话人根据语境从可行的语言资源中进行话语选择。由具体言语或言语策略构成的特定类型的话语因为顺应语境中的因素,使交际语用距离的增近成为可能。这体现了语言的顺应性。话语顺应的语境因素分为顺应心理动机(包括安全需要、尊重需要、顺应感情);顺应社会规约(包括群体身份、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