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嗅球(Olfactory bulb,OB)的中间神经元具有终生更新的能力,它们在胚胎期主要由外侧神经节突起区(Lateral ganglionic eminences,LGE)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迁移、分化而来;出生后,则主要由位于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的NSCs 迁移、分化而来。SVZa 的NSCs 产生后,将沿着一条高度局限的迁移通道――嘴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以首尾相连接的链式(Chain) 模式朝OB 迁移,在OB 的中央区分别朝周边的颗粒细胞层和球周细胞层迁移而到达各自的终点,随之退出细胞周期,分化形成颗粒细胞和球周细胞。这种迁移方式称为链式迁移。大约30%的球周细胞属于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70%的球周细胞属于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它们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DA 能神经元群。目前认为局部微环境因素在NSCs 链式迁移过程中的增殖、迁移及分化发挥重要作用,但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芯片技术提供了一个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基因动态改变的技术平台。本课题采用16,844 点的高密度Oligo 基因芯片对发育期小鼠前脑四个时间点(Embryonic day 16 (E16), Postnatal day 1 (P1)、P7 和P21)、三个部位(OB、RMS 及SVZa)的基因表达情况加以研究,探讨在链式迁移过程中NSCs 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分子机制,有以下发现: 一、基因芯片实验部分基因芯片采用北京博奥生物公司16,844 点的小鼠Oligo 芯片,实验设计采用II型设计,并进行荧光交换实验。实验组样品为同一时间点、同一部位组织混合后得到的12 个样品,共同对照样品由四个时间点小鼠全脑总RNA 等量混合而成。芯片杂交后,将扫描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对数据用非线性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芯片上的每一个基因都会得到荧光交换前后的2 个表达比值(Ratio),只有在两次杂交实验中变化趋势相同的基因才被认为是真正有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而将同一基因荧光交换前后的2 个Ratio 值取其几何平均数作为该基因表达的Ratio 值,共得到12 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