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芒针治疗中风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疗效研究,验证针刺治疗的有效性,探讨芒针治疗中风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探讨芒针和毫针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芒针组(观察组)和毫针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每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采用针对中风及各基础性疾病的内科基础治疗,如降脂、降血糖、降血压等,同时进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以辛开苦降、和胃开痞为治则,进行针对中风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治疗。两组选穴一致,主穴:中脘、梁门(双)、天枢(双),副穴: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庭(双)。芒针组对中脘、梁门(双)、天枢(双)选用芒针治疗,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庭(双)选用毫针治疗。毫针组对上述穴位采用毫针进行对照治疗。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周日休息一天,每周治疗6次,共观察2周。治疗结束后,采用自拟的寒热错杂型中医症状量表、生活质量指数(QOL)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以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作为观察时间点观察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和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变化情况,以治疗前、治疗后作为观察时间点观察HAMA评分和HAMD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本次试验数据均采用IBM-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芒针组和毫针组的疗效等级存在差异(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芒针组高于毫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本组治疗前比两组治疗1周后和2周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芒针组的中医症状总分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毫针组总分(P<0.01)。3.治疗1周与治疗前比较,芒针组的胃脘痞满或疼痛、纳呆、口干口苦、嘈杂和恶心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1),呕吐、肠鸣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便溏症状未见改善(P>0.05)。毫针组的胃脘痞满或疼痛、纳呆和恶心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1),口干口苦和嘈杂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呕吐、肠鸣和便溏等症状未见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芒针组在胃脘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和嘈杂症状评分上显著低于毫针组,(P<0.01)。两组在纳呆、恶心、呕吐、肠鸣、便溏上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芒针组的中医所有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P<0.01)。毫针组的胃脘痞满或疼痛、纳呆、口干口苦、嘈杂、恶心、呕吐和肠鸣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1),便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芒针组治疗后,胃脘痞满或疼痛和口干口苦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毫针组(P<0.01),纳呆、嘈杂、肠鸣和便溏症状积分低于毫针组(P<0.05),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治疗1周、治疗2周QOL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1周后,芒针组QOL评分高于毫针组(P<0.05),治疗2周后QOL评分显著低于毫针组(P<0.01)。6.精神状态评分:两组治疗后HAMA和HAD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芒针组HAMA和HADA评分显著低于毫针组(P<0.01)。7.安全性评价:芒针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1例为皮下轻微出血,1例为晕针,毫针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2例均为皮下轻微出血。对于皮下轻微出血患者,予轻微按压片刻后出血止,出现皮下小瘀紫,2-3天后症状自行消退。对于晕针患者,嘱其卧躺,口服温开水,自行休息片刻后患者症状消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67%,未影响试验进程和试验结果。结论:1.芒针针刺与毫针针刺这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中风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患者中医临床不适症状,但芒针针刺的综合疗效显著优于毫针针刺。2.芒针针刺对于中医单个症状胃脘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嘈杂改善疗效明显优于毫针针刺,且起效快。3.芒针针刺和毫针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芒针针刺改善优于毫针针刺,并在治疗2周后体现出其优势。4.芒针针刺和毫针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芒针针刺效果优于毫针针刺,更能调整患者心态,加强患者治愈信心。5.芒针针刺治疗中风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无脱落病例,安全可靠,取穴简便,无药物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