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弱学校改进是当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背景下,尤为重要的改革议题。围绕薄弱学校的改进问题已有很多涉及不同方面的研究,其中脱胎于有效学校研究的学校领导力研究是备受关注的一个影响因素。审视学校领导力的研究脉络,发现近年来围绕如何领导薄弱学校的转型、实现这些失败和低效学校的“脱困”和“翻身”式的扭转,已然形成一个专有的领导概念——“扭转型领导”。对此,国外已经有不少实证研究予以探讨,相关的理论建构也备受关注;面对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关注热点,我国学术圈在相关理论引介和实证分析上,尚有较大的补足空间。本文旨在参照国际扭转型领导的理论框架,结合上海市J区一所个案学校的改进案例,具体考察和剖析我国背景下“扭转型领导”如何在薄弱学校的改进中发挥作用。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上海市J区S学校为个案,探究校长引领学校改进与发展的领导实践过程,呈现校长在与自身所处情境互动的过程,突破“校长应该做什么”的应然层面,回归于“校长做了什么”的实然层面,并试图探究校长为什么这么做。本研究将以扭转型领导为主要理论基础,辅以其他学校领导理论,参照Leithwood和Harris等人所提出的成功扭转低效学校的领导力概念模型为分析框架对个案学校的改进过程进行详尽阐释。研究初步发现,校长在学校改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领导力聚焦在确立发展愿景、强化制度建设、优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有效推动学校的脱困和扭转。但不容忽视的是,个案学校的成功与学校所处的具体教育情境紧密相关,主要表现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与扶持、区域招聘政策以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方面要素。本研究为我国薄弱学校改进与扭转型领导理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样本和相关启示,也为其他薄弱学校的扭转和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当然,案例学校经验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和条件,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