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东尽间南壁上的《准提佛母图》(现已挪至东次间南壁)首次绘制于金太宗天会年间,重绘(描摹)于清代康熙年间。通过对碑文的考证,运用考古类型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把该图与觉山寺砖塔壁画和佛宫寺释迦塔壁画进行比对,考订了壁画的绘制时代。壁画虽经清代重绘,但仍然保留了辽金之际原初图像的遗风,本文在认真考订图像的基础上,对图像的题材内容,准提佛母图像的意义和功用,以及图像产生的时代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由此认为这幅壁画巨制,应是辽金之际大同地区佛教各宗派争胜的过程中,在五台山华严密教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准提佛母图》进行研究:一、首先以壁画中部主尊为中心,将画分为上、下、左、右、中五部分,上部为黄道十二宫;中部为主尊准提佛母;主尊右部为观音菩萨和诸天变相;左部为与大势至相似的菩萨和诸天变相。壁画人物共有43人,包括佛、菩萨和诸天等,集中反映了准提佛母的道场情景,还体现了准提佛母与大殿中彩塑及其他佛菩萨的关系。二、对壁画的绘制年代进行考订,通过对碑文的考证和将该壁画与觉山寺砖塔和佛宫寺释迦塔两处辽金壁画图像进行比对,发现辽金壁画的很多特征,并考证了该图首次绘制于金天会年间,重绘于清代康熙年间。三、对准提佛母题材进行研究。准提佛母作为救助人道,为众生延寿护命之菩萨,以其强大的护佑功能满足了不同人们的心理需求,可以护佑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庶民百姓,既可以使国家风调雨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又可以令普通百姓达成所祈之愿,生活顺利,无病无灾。因此,准提佛母赢得了广泛的信仰。而各种迹象表明,《准提佛母图》应是辽金之际大同佛教信仰中华严密教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四、辽金大同佛教的兴盛有着独特的历史原因:大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战争的常发地带,当地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面对现实他们无力改变,只能去寻求精神的依靠,而准提咒以其广阔的护佑范围和简便的道场操作得到了广大平民的接受。作为辽代陪都和金朝重镇,大同的经济对辽金两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植业的发展为辽金军队提供了粮食供应,商业、盐业等其他行业为辽金朝廷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辽金皇家凭借其有力的经济保障在此大兴佛教,为辽金大同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促使大同佛教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辽道宗对华严宗的大力支持,辽代佛教中华严宗是第一大派,仅次于其后的是密宗,主要是受觉苑和道(厄殳)两位大师的影响,其次是净土宗,主要受纯慧大师的影响。金初大同佛教和辽时期基本相似,还是以华严派为首,密宗、净土也多有发展,禅宗在金代后来者居上,但大同善化寺还是主要受华严密宗的影响。该壁画场景繁复、人物众多、形态多变、色彩丰富,画中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华严密教的思想体系,反映出了辽金时期大同佛教的兴盛程度,同时折射出辽金时期大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为研究历史、佛教、艺术等相关领域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