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公平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重庆市玛瑙学校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享受到了富足的物质生活,特别在农村,幸福的笑容写在农民的脸上。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公平在日益加剧,其中教育不公平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义务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和综合国力情况,所以义务教育又是一种带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举办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应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重庆市南岸区玛瑙学校为例,对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论文对义务教育公平的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这一课题提出的原因,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国内关于义务教育公平建设的相关研究。二、义务教育公平的一般理论概述。首先概述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容、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然后论述教育公平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指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必要性。三、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首先,探讨我国政府在重视义务教育并取得不小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我国东部与西部、农村与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存在如经费投入不公平、资源配置不公平、择校现象、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等问题。然后,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四、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措施。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公平;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公平为导向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本文还就现实中关于义务教育公平的两个热点问题:择校问题与流动人口子女问题作了探讨,分析其存在的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五、结论。希望通过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儿童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上一个公平的起点。
  近几年,我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加大了经费投入、对弱势群体关注、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和教育界的重视,我国义务教育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会有更美好的明天,人人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将不是一个梦。
其他文献
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效果的好坏,既关乎国家政令是否通畅、国家政策能否落地,又关乎人民生活是否具有幸福感、获得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终评判党和政府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中山市坦洲镇作为基层政府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只享受乡镇行政建制,却承担了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在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务员执行力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研究中山市坦洲镇公务员执行力,不仅能为中山市坦洲镇找到提升执行力的方案选
学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提供了技术基础。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的效能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实现公共文化治理目标的重点工作。2017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2019年文旅部印发《公共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期,精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职务违法甚至是职务犯罪却时常发生,对监察机关的职能履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行政监察对象仅限于行政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委员会成为集独立性、集中性于一体的国家监督机关,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均被纳入监察范围,这同时也引发了精准扶贫监察机制的新变革。  本文基于上述改革背景,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国家监察论和政府法治论为
学位
基于Citespace软件以5本中国研究权威期刊为数据来源绘制知识图谱,本文发现以《中国季刊》、《当代中国》和《亚洲研究》为代表的区域研究综合型期刊,以《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比较政治学》、《美国社会科学评论》为代表的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顶级期刊是西方关注当代中国治理问题的主流刊物;美国学者是当代中国治理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以欧博文、沈大伟、韩博天、傅士卓和黎安友等为代表的的欧美学者是西
学位
近年来,在实现乡村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进入定向选调生队伍,扎根基层,在乡村工作的开展和乡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向选调生的工作价值观取向,对基层工作的工作期望落差和工作适应性如何直接关系其基层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基层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定向选调生的工作价值观、对基层工作适应性以及其实际工作感受与工作期望是否存在差距的现状,进而研究工作价值观、工作期望差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优化养老服务的供给,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我国正努力将社会化养老领域的发展改革推向纵深,而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履职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的完善和创新。因此,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对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调生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青年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其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特点,对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有重要意义。选调生对工作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由于选调生的选拔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群体,基层事务的繁杂性和迫切性,使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从“学生”到“社会人员”的角色转变与艰巨基层工作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落差较
中国道路是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治理模式的概括,海外学者基于不同立场、从各个研究视角对中国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进行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海外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因应进入新的研究阶段,梳理和总结海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尤其是分析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道路”及其相关概念“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治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社区治理作为重要一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社区治理的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治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宏观目标下,微观层面具有操作性的社区治理制度实际上并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各类主体投身社区治理的热情,破坏了社区发展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
学位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事务出现,对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域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处理此类公共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跨域治理模式的应用和变迁则为此提供了解决途径。  跨域治理主张建立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公众间的平等合作关系,通过去中心化和分权化,缩小政府权力,跨越行政区域、跨越政府层级和不同的组织类型,构建持久的网络型合作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