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声门下吸引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声门下吸引最安全有效的吸引负压和间歇吸引时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基础实验研究方法将32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组:持续声门下引流组(实验A组)和间歇声门下引流组(实验B组)。实验A组和实验B组根据不同的吸引负压和间歇吸引时间随机分成:A1组:恒定40-60 mmHg负压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A2组:恒定60-80mmHg负压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B1组:60-80mmHg负压间歇2h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B2组:60-80mmHg负压间歇4h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B3组:60-80mmHg负压间歇6h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B4组:80-100mmHg负压间歇2h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B5组:80-100mmHg负压间歇4h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B6组:80-100mmHg负压间歇6h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实验B组下各组每次吸引时间均为1h。每组动物数4只。效应指标:观察并记录各组机械通气1周内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和痰液量;机械通气第4d和实验结束时引流物颜色(有无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未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情况的组别则分别在机械通气第4d和试验结束时留取每组引流物2ml待检,行滞留物隐血实验;机械通气第4d和试验结束时分别处死各组兔子2只,并留取气管粘膜组织制作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气道粘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釆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釆用X2检验进行定性比较;连续性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方差齐性结果,组间差异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痰液量:机械通气1周内各组间痰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实验A1组、A2组、B4组、B5组和B6组滞留物引流量分别是13.94±1.82、14.02±1.34、13.52±0.61、13.09±1.88和12.98±1.29 m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实验B1组、B2组和B3组滞留物引流量分别是10.89±0.54、10.40±1.39和10.69±1.43 m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5),但实验A1组、A2组、B4组、B5组、B6组和实验B1组、B2组、B3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0.05);(3)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情况结果:机械通气第4d,所有实验组别均未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情况;直至实验结束时,除实验A2组出现1例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情况,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情况。提示A2组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存在气道粘膜出血的风险;(4)滞留物潜血实验阳性情况结果:机械通气第4d,除a2组出现1例阳性,其余各组均为阴性;实验结束时,a2组(2例,67%)>b4组(2例,50%)>b1组=b2组=b5组(1例,25%)>b3组=b6组=a1组(0,0%)。a2组(第4d)与其他各组组间两两比较,双侧检验p=0.42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束时:a2组与a1组、b3组和b6组两两比较,p=0.0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组与b1组、b2组和b5组两两比较,双侧检验p=0.3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与b4组两两比较,双侧检验p=0.1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气管粘膜组织he染色病理结果:将各组实验动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进行分级后并加以对比发现,在各时间段内,各组气道粘膜受损严重程度排列如下:机械通气第4d:a2组(Ⅳ度)>b4组(Ⅲ度)>b1组(Ⅱ度)>b2组=b5组=b6组=a1组(Ⅰ度)>b3组(0度)。第7d:a2组(Ⅴ度)>b4组(Ⅳ度)>b1组(Ⅲ度)>b2组=b5组(Ⅱ度)>b3组=b6组=a1组(Ⅰ度)。除a1组和b6组外,其余各组均表现为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气道黏膜损伤程度越重。结论:目前临床上对于声门下吸引方式的选择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具体实践方案临床差异性较大,本实验通过对各种吸引方式下的吸引效果和吸引的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1.有效性方面:(1)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恒定40-60mmhg负压和60-80mmhg负压,吸引效果相似;(2)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在同一时间下,吸引负压80-100mmhg下的吸引效果优于吸引负压60-80mmhg下的吸引效果;(3)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同一负压下,间歇2h、4h和6h声门下吸引,吸引效果无差别,即不同的间歇吸引时间对吸引效果没有影响;(4)持续声门下不同吸引负压(40-60mmhg、60-80mmhg)的吸引效果优于吸引负压为60-80mmhg的间歇声门下吸引;(5)持续声门下不同吸引负压(40-60mmhg、60-80mmhg)与吸引负压80-100mmhg的间歇声门下吸引比较,吸引效果相似,均能保证最大限度引流。2.安全性方面:(1)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恒定40-60mmhg负压和60-80mmhg负压吸引,各组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和滞留物潜血实验阳性情况相似,但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家兔气道粘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持续声门下吸引选择的压力值与损伤呈正相关。即60-80mmhg负压持续吸引损伤严重,40-60mmhg负压持续吸引损伤程度轻,家兔耐受情况较好;(2)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在同一负压下,间歇2h、4h、6h声门下吸引,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和滞留物潜血实验阳性情况相似,但间歇6h声门下吸引一次,对气道粘膜的损伤程度最轻;且整个实验过程中,气道粘膜损伤程度没有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加重。提示:间断声门下吸引在压力相同情况下,时间与气管损伤呈负相关,间断时间越长,气道损伤越小;(3)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冲洗,在同一时间下,如果间歇时间短(2h),压力与损伤成正比,若间歇时间长(4h或6h),压力的大小与气道损伤无关联;(4)恒定40-60mmHg负压持续声门下吸引和吸引负压80-100mmHg,间歇6h声门下吸引一次相比,两组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和滞留物潜血实验阳性情况的结果无差别,且对气道粘膜组织的损伤情况相似,损伤程度均最轻。综上所述,短时间内(1周内),持续声门下吸引在研究采用的负压范围内,其负压大小不影响吸引效果;但负压为40-60mmHg时对气道损伤最小,建议临床使用。间歇声门下吸引,在负压相同的情况下,间歇时间与吸引效果无关联,其中间歇6h声门下吸引一次,对气道粘膜的损伤程度最轻;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效果越好,间歇时间大于4h时,其吸引负压值对气道损伤无影响。因此,间歇6h,在负压80-100mmHg下行声门下吸引既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又能保证吸引达到最大化,值得推荐。在相同压力下,持续吸引与间断吸引相比较,虽然持续吸引的效果好于间断吸引,但对气道的损伤更严重,所以,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