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IEF技术两次喷射柴油喷雾结构和特性的定量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燃烧概念是实现内燃机高效、低污染燃烧的新途径,对于柴油机而言,喷雾喷射、雾化、蒸发、卷吸过程是影响整个燃烧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设计开发了复合激光诱导荧光测试系统,在定容燃烧弹内可模拟1100K环境温度和60kg/m3环境密度的喷雾环境,可实现对气、液相柴油喷雾浓度场和气相温度场的定量研究。本文使用复合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定容燃烧弹内定量研究了单次和两次喷射时喷雾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密度对喷雾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根据喷雾结构参数特性,以及燃油喷射率、液滴蒸发率和环境气体卷吸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喷雾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喷雾发展初期,喷雾气液相同时产生并一起向前贯穿,此时液滴蒸发较慢,气相当量比小于2;喷雾发展中期,液滴蒸发速率逐渐增加,液相贯穿达到最大贯穿距离时,蒸发速率与燃油喷射速率达到动态平衡,而液滴蒸发在气相喷雾内部形成大量当量比大于2的过浓混合气,环境气体还来不及稀释;喷雾充分发展期,液相稳定在最大贯穿距离处,气相继续贯穿,环境气体对喷雾气相的稀释作用显著,当量比大于2的过浓混合气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喷雾发展过程中,气液相喷雾浓度场和气相温度场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喷雾浓度由喷雾外围到内层从0逐渐增大到最大值,气相喷雾温度由喷雾外围到内层从环境气体平均温度逐渐下降到最低值。将喷雾分两次喷射时,每次喷射的燃油量较少,蒸发形成的气相也少,两次喷射之间的停喷阶段为油气充分混合提供充足时间。因而采用两次喷射可有效降低当量比大于2的过浓混合气的质量分数,提高当量比小于1的稀混合气的质量分数,这样有利于减少燃烧过程中soot的生成量。环境密度对喷雾的破碎、雾化和气液相贯穿有很大影响。提高环境密度可以促进喷雾沿径向的发展,喷雾头部体积变大;可减小气液相贯穿距离,减少或避免燃油湿壁;可加快喷雾发展,改善充分发展阶段气相喷雾头部均匀性;可提高液滴蒸发速率,使过浓混合气燃油质量分数峰值出现的时刻提前,为后期喷雾混合提供充足时间。但环境密度过高,喷雾贯穿距离太短,严重限制油气混合及环境气体的充分利用。因此,提高增压度必须考虑喷雾贯穿与燃烧室的配合。
其他文献
自武汉元月 23 日展开封城行动以来,湖北成为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的主战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全民抗疫的人民“战争”.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大量包含新冠肺炎病毒的生
期刊
广8优金占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新选育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品种,于2016年引进怀集县进行试种,经过两年来的试验、示范、推广,研究发现该品种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的需求也在飞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我国消耗的能源具世界第一位,首次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耗国。我国的GDP和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能源的消耗却已近超越了美国,说明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随着能源低效率的高消耗,由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也深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最为主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虽然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种植,对于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强,但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气候干旱的陕北地区,其产量与种植效益却
牛的养殖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类型的疾病,本文就牛的疾病类型与特点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降低牛的死亡率,保证牛畜的生命与成长,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非洲猪瘟的出现,为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及损失.基于此,本文围绕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展开详细探究,分析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养猪业造成的影响,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两个方面对磁场强化撞击流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了磁场条件下撞击流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场耦合特性,分析讨论外加磁场对撞击流的强化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论文首先根据磁性理论、撞击流理论、场协同理论等建立了磁撞击流反应器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力学、电磁学理论等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分别建立反应器内各相流
根据闽北高海拔山区地理特点,因地制宜选取浙江绍兴农科院“越娄”系列吊瓜品种,作为当地主栽品种,总结并建立闽北高海拔山区吊瓜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壮苗、田间栽培
单分散的高品质乳液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乳液生产工艺大多伴有强烈的振荡过程,这往往导致乳液中分散相液滴的多分散性(polydispersity)过高,并且系统的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是当今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是传统三效催化剂在发动机稀燃富氧条件下,降低NOx排放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