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其艺术形象的有机部分,构成鲁迅作品题材的完整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是鲁迅作品的底色。这些儿童形象背后隐含着作者的爱与憎,爱憎之间的纠葛,造就了鲁迅独特的感情方式。鲁迅式的爱几乎都伴随着心灵的挣扎。挣扎不是一种无奈,也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一种强大的前进力量。 本文以鲁迅的儿童书写为研究对象,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讨论鲁迅儿童书写的起因,其性格渴望真诚、痛恨虚伪,这种性格对其儿童书写的影响。另外童话翻译是鲁迅另一种意义的儿童书写,从其中可以了解到其心目中理想的儿童形象,而这种类型的儿童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体现。第二章主要论述鲁迅儿童书写的独特性,以对鲁迅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孤独者》等的解读为中心。鲁迅对被迫害的儿童的同情与愤怒以及拯救儿童,成为鲁迅一生中自觉的行为,也因此,与同时代作家周作人、冰心等进行比较,可见鲁迅的儿童书写有独特的魅力。第三章主要探讨鲁迅的儿童书写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与成人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意义上,鲁迅的儿童书写,激发起当时许多作家对儿童问题的关注。 本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和归纳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鲁迅在爱与憎之间挣扎,从而呈现出鲁迅对儿童的复杂的情感态度。面对具有优秀品质的儿童,鲁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遇到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儿童,鲁迅产生了另一种复杂的感情——憎。憎,乃是一种“更广大的爱”,因为它产生的根源在于爱。没有大爱,就没有憎的存在。鲁迅对儿童的爱与憎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人格魅力。鲁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接近儿童,挽救儿童,书写儿童,这一切源自于他对儿童深沉的爱以及自觉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