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大型商业银行的交易帐户发展迅速,并且其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而银行是其中主要的参与者。为了有效的管理市场风险,许多具有大量复杂金融资产交易活动的机构发展了大量风险管理模型。到今天,Value-at-Risk(VaR)无疑是这些机构衡量投资组合风险的主要手段。在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模型法中,满足一定条件、具有相当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能够自由选择模型计算VaR值。但是,商业银行必须对VaR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查——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回溯测试。 巴塞尔委员会在96年首次提出将回溯测试纳入到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的方法中,从而引发了学界对于不同回溯测试方法的讨论。本文旨在对于回溯测试过程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基于例外值的各种方法的统计原理以及实施过程。现阶段回溯测试均涉及到对VaR模型检验后生成的数据序列进行评估,而正确的VaR模型所生成到的数据序列均具应有以下两种属性:无条件覆盖性及独立性。因而回溯测试方法能够依据对该两种属性的检验分为三类:针对无条件覆盖型的,针对独立性的,以及同时针对这两种属性的。 回溯测试包括了对于两类错误的平衡:拒绝正确模型的错误和接受错误模型的错误。本文认为,从监管部门将回溯测试结果纳入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角度出发,第一类错误显得尤为重要。减少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能够促使银行更为有效的配置资本,增加经营效益。而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考虑,接受错误模型显然具有更大的危害性。错误的模型会带来较低的资本配置,从而作为损失缓冲的资本金不足,会导致银行在面对损失时措手不及。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第二章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相关监管框架进行介绍,侧重于巴塞尔委员会官方推荐的早期对于银行内部衡量市场风险所使用的VaR模型进行回溯测试的方法,该回溯测试方法与银行风险资本计量相联系;第三章对本文实证部分将用到的基于例外值的回溯测试方法框架的统计原理进行描述;第四章具体介绍各种回溯方法的实施过程;第五章为回溯测试方法的实证比较,首先对刘晓曙等的实证方法进行讨论,其次采用来自某国际化银行一个期权投资组合的250个利润&损失数据,以及相应的1天持有期的每日VaR值(该VaR值估计的置信区间为99%),对现有的部分回溯测试方法进行验证,为研究在现实中真正使用的VaR预测投资组合风险的准确性提供了证据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六章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