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京津冀地区的武术之乡进行深入研究,以地域文化为视角,以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为理论基础,选取京津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武术之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京津冀“武术之乡”生存与发展的个案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出影响京津冀“武术之乡”生存与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创建“武术之乡”的战略构想,为京津冀地区武术之乡的整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地域文化和武术之乡相关概念的研究与界定,认为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推动地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实力。武术之乡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地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密切相关,难以割裂。因此,对于京津冀“武术之乡”的研究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2)全国武术之乡的评审只有符合了一定的条件要求,才能够进一步申请。最终要想取得武术之乡的荣誉称号,仍需经历评审程序的严格审核;审核之后,在各项评选条件均达标的前提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检查组进行实地的验收,验收通过后给予武术之乡命名并进行挂牌仪式。到目前为止,京津冀地区有11个武术之乡获此殊荣,占全国“武术之乡”总数的11%。(3)京津冀武术之乡个案研究表明:1)武术之乡的发展是建立在浓郁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尚武之风的形成与延续也与地域的文化发展变迁密切相关。因此,造就了京津冀“武术之乡”当地民众尚武的传统风俗。2)自上而下的良性组织管理机构、推动武术发展的激励政策的出台、惠民利民的项目工程设施的建立、武术“六进”活动的大力推进、积极承接和参与武术竞赛、表演与交流活动以及举办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对武术之乡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4)京津冀“武术之乡”生存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一是从政策上来讲,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比较重视武术之乡的发展。二是从历史角度上来讲,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造就了这两个地区的尚武之风极为浓厚。三是从文化符号上来讲,两地为了充分发挥武术之乡的优势,均由地方政府出面,分别设立了沧州武术节和精武文化旅游特色项目,走“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来推动两地武术之乡的建设与发展;制约其发展的阻力因素主要来自:尚武环境遭遇挑战、工作传承难以延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武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而造成的许多发展与建设方面的困扰。(5)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至今没有被官方认可的“全国武术之乡”,是由于:1)缺少像沧州、西青等地那样,纯粹的乡土文化空间与环境,所以其土生土长的拳种并不多见。2)有些地区虽具备申报的资格,但由于缺乏主动、积极的申请意识,最终导致申请被迫搁浅与停摆。然而,追根溯源,从北京整体的历史文化发展以及北京所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而言,北京具备申请“全国武术之乡”的评选条件,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的去申报。建议:完善京津冀武术之乡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京津冀武术之乡武术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搭建京津冀武术文化交流的多种平台;创设特色武术拳种示范区,打造京津冀武术旅游文化圈;依据全国武术之乡最新标准,寻找差距,争创北京武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