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由一种职业转而成为一种专业并明确其专业化地位,并且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这一时代命题。进入80年代,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教师专业化运动达到白热化,培养专业化教师,成为21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已有的教师专业化研究已经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方面无不是从外在维度对教师提出要求,或者不是明确提出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对教师的研究,唯独没有从意识层面对教师专业化进行探究。这是因为对教师的外显行为更容易进行量化的考核与评价,而难以对无法外显的内隐因素进行要求和规范,即使有规范标准也缺乏对其结果的判断。笔者由偶然听到教师对于专业化的抱怨而深思,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能够自觉自愿地去参加到专业化运动当中,其实质就是教师对于专业化的反省和觉悟,专业化应该是来自于教师内心的觉醒。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树立专业化的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是发挥教师主体性的需要,是满足教师需要的需要,是教师在社会化中实现角色化的需要,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需要,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需要。笔者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对提出命题原因从源头上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前人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相关概念界定,概括出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概念,指教师作为独特的教育主体在专业化过程中的自我觉醒。即教师根据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能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提升个体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清晰的体认,明确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实质、标准和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信念,并对自身发展有主动、清醒、充分的认识,通过自我控制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实现个体专业化的预期目标。继而不完全地从知识、情感、能力、态度等维度论述了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表征,并且通过思考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潜在因素、动因因素、反身因素、美学因素以及中介因素等,并最终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析提出唤醒、维持、形成并升腾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条件。从内部来讲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理性地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反思自身活动,提高自我意识;从外部角度来看,良性的专业环境、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文化氛围,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只有真正树立了专业化的自觉意识,才能指导教师对自己、对专业化有清晰的体认,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从而指导专业实践,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真正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