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念孫是我國傳統小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前人又不落窠臼,博採眾長又勇於創新,成為中國語言學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有生之年,王氏對我國傳統文獻語言研究進行了全面總結,其間他曾彈精竭慮,歷經十年苦辛完成巨作《廣雅疏證》。自問世之日起,該書便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百年以来,它歷經檢驗,仍備受推崇,成為漢語史研究中一部經久不衰的傳世佳作。書中,王氏不僅對《廣雅》進行精校細審,對其中的訛文脫字逐一予以指出,為人們研究《廣雅》提供可信的底本,而且對《廣雅》進行全面疏解,以疏解《廣雅》為依托對涉及到的各種形音義問題予以深入分析,進而探討漢語言文字系統内部“至嘖而不亂”的規律。整體上而言,該書既集中體現了父子二人“因聲求義”的學術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對漢語詞彙、語義的基本認識。截至目前,學術界已從訓詁學、文獻學等方面對該書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但從語言學尤其是語義學角度,對書中蘊含的一系列語義研究理論進行深入挖掘的仍然相對較少。此外,即便是對於王氏“形音義互求”的基本治學思想,人們的理解似乎也不夠全面,往往表現為對“音”與“義”的重視有餘,而對“形”的關注不足。針對這種研究現狀,並參考時賢關於建設漢語語義學與發展傳統訓詁學的見解,筆者在全面整理語料的基礎上,試從漢語語義學的角度對該書作一系統梳理。首先,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闡發王氏“因聲求義”的治學思想,力求準確揭示它的價值體現,補充前人研究所未備。着眼於“因聲求義”思想在書中的不同表現,文中主要從“即音求義”、“以義正音”、“綜合音義,證發文字”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具體涉及系聯詞源、發明通假、訓釋連綿詞、辨正字音及辨認字形等多項内容。其次,結合現代漢語詞彙學、語義學的研究成果,採取平面描寫與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力所能及地發掘王氏的語義研究思想,以求為漢語史的理論建設增添一份新的材料,並使人們對該書有更深、更廣的全新認識。從具體的語料出發,文中主要從詞義的辨察、詞義的引申、詞義的相應引申、詞義的存現、詞義的傳承等幾方面展开探討,具體涉及詞語“義”與“訓”的辨別分析、詞義不同單位的溝通系聯、相關詞語詞義引申過程的比較貫通、同義詞“對”與“散”的概括總結、詞義古今傳承的認知審察等多項内容。最後,由具體的釋義入手,總結王氏的詞義考釋方法,論證《疏證》在古書疑義發明中的重要貢獻。立足於王氏發明古義的實際,文中總結了他“即音求義”、“異文”、“對文”、“連文”等七種常用的詞義考釋之法,繼而以書中為數較多的、父子二人有關《漢書》字詞義的19條疏解為例,詳細闡述其詞義考釋的得失成敗。通過全文的考察,我們發現:(1)在“因聲求義”方面,《疏證》不僅集中體現了王念孫以音為線,對義的發明貫通,而且反映了他以義為線,對音的辨別修正和以音義為線,對字形的辨別認同。(2)在語義研究方面,《疏證》系統展現了王念孫對漢語詞彙、語義的基本認識,一系列有關詞義辨察、詞義引申、詞義存現、詞義傳承的分析不僅為漢語語義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啓發人們認真思考漢語語義學的理論建設問題。(3)在詞義考釋方面,《疏證》充分體現了王氏父子釋讀古書的基本宗旨,一系列有關群籍字詞義的辨別考證為我國傳統文獻的整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而綜合高郵王氏四種來看,在某種意義上,《疏證》的研究價值足以涵蓋其他三種,並更為全面、更為集中地表現了“高郵學”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