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的国家,农业在国家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大概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双重转型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我国经济正以中国式的速度大步向前发展,但是,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态势相比,农业的发展却停滞不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低下,城乡公共服务严重的不均衡,这就导致了农民阶层在社会上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便与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建立和谐社会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缓和城乡间的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养老保险是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城乡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及与之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但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供给却呈现明显的非均等化,不利于社会的公平。由于养老保险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晚,这就有必要通过政府这个“有形的手”制定有效的公共服务政策,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以公共服务的一个内容——养老保险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阐述,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现实中城乡养老保险中的一些不均衡现象等的研究,从而提出一些相关的可行性对策。本文开篇首先从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对公共服务性质的了解,明确了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s)作为公共物品的范畴,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产品。其中特别有针对性的了解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其次,开篇还阐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并且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相关界定;最后,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问题,因此在开篇重点明确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政府在实现养老保险均等化的过程中必须扮演好建设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三个重要角色,成为总领全文的指导思想。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视角转移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些现状上来。首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建国初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程:萌芽阶段、探索试点发展阶段、整顿规范创新阶段。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回顾,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内容和特点。该部分的重点是将区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群体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的非均等化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投入、产出、结果的比较并逐一分析了原因,得出造成非均等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的投入等等。该部分通过立足农村的现实进行论证,既为前文理论部分提出的当前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内容提供了现实依据,又为最后的对策部分提供了参考,更加有利于论证对策的可行。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和现状的描述、分析,本文最终将视角转入到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均等化上来。最后一个部分首先阐述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意义,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有利于是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其次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无论在政治、民意、经济,还是在政策、制度上其都具有可行性。因此,在此基础上得出农村养老保险均等化实现的对策,主要包括明确政府的责任;从实际出发,构建全覆盖、保基本、有差别、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得到健全、发展与成熟;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支持商业保险投入到农村,与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扩大融资渠道,创新养老基金的运营模式、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