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zw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近代历建筑史保护实践日益增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而历史建筑保护方法及技术体系存在诸多缺陷,研究不足的现实状况,首先参照欧美国家自19世纪以来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演变,通过对国际公认的保护宪章、公约的阅读,在比较中西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不同观念基础上,对当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观念和方法给予重新审视,以确立与近代历史建筑相适应的保护利用原则和方法。 其次,论文从现实需要出发,以历史建筑的适应性保护利用观念为指导,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历史建筑保护导则及相关技术方法,对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导则框架进行研究。论文采用“从要素到体系”的研究策略,在分析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构成要素基础上,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体系,并对历史建筑调查与评价导则、保护设计导则、保护技术导则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实现从要素到体系分析转换的同时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研究。 论文结合沈阳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首先研究了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及其建筑类型特征,对其地域性独特价值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保护利用案例,对不同类型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方式进行了评析;最后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对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历史建筑保护导则框架和具体内容。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对后续研究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住区形态是指住区整体及其内部构成要素的外在形状或表现形式,是住区特征的一项重要方面,住区形态特征也总是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从住区形态入手,对其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研究
农林作物主题文化园是以某类(种)作物为主体,以其生产为基础,以产品加工为支撑,以开发农业景观、田园景观和旅游服务为依托的,集种植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园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客货运输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合城乡大规模人员
学位
城市遗产的当代复兴中几乎都伴随着其空间公共性的提升。正是这一点,激发了城市遗产的空间活力,实现了城市遗产的空间价值,并且将来自历史的城市遗产与当代城市空间重新联系在一
原齐鲁大学校园作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其校园形态受到了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和西方近代大学校园的双重影响,其校园形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亦反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起始,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教学相关
本文从分析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的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总结社会层面和建筑师个体层面困惑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讨论从建筑学自身出发所做出的解答,从而分析建筑本体思潮的探索历程,以具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速度加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随着城市人口容量的不断膨胀,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必然将会导致城市自然环境负担的加重,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系统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城镇人口的规模比例的变化势必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的发展。为整合教育资源,超大规模高中在我国中西部县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