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50年代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同业公会呈现出与民国时期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短短十年,就由新生走向覆灭。其消亡原因,学界一直未予以深入探讨。本文选取当时较为典型的上海市国际贸易业同业公会,意在通过呈现该公会建立、发展和衰亡史,以探究1950年代同业公会的消亡原因。本文以时间为序,将该公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筹备建立阶段、常态运转阶段和功能式微阶段,系统阐述该公会在性质演变、会务失衡和会员减少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客观评析了功能弱化是同业公会消亡的内因,以展现同业公会在195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反映建国初期上海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原貌。建国初期,进出口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和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因而在1949—1953年,该业私商在调剂城乡物资、沟通内外交流还具备着独特的价值,对于国家经济建设而言,仍然不可或缺。管理私商就成为同业公会的当然责任。尽管该业公会在性质上已经不再完全独立,但由于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在行业管理、业务促进、会员改造等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公私合营的到来,私商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被剥离出该公会的管辖范围,那么作为管理者的同业公会也必然失去了存续的必要。1958年在功能衰微中结束会务。本文运用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掘未刊档案和报纸等文献资料,力图理清发展脉络,揭示事实真相。当前,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离不开对外贸易的支撑,更离不开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的协助,因此,该研究在推动现代同业公会史的相关研究的同时,将有助于拓宽城市史的视野,并且对当前促进经济类社会团体的有序发展、政府与行业组织间的协调配合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