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由于自身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在进城的同时,并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宅基地的低效利用和闲置等问题。如何推进农村的宅基地退出工作,促进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各地的宅基地退出实践,往往以行政强制推动为主,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与诉求,这也引致了诸多矛盾与冲突。作为一项公共事务,在制定和实施相关决策之前,充分考虑农民的特征差异,遵循农民的意愿与选择偏好,对于这项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引入了农民生存和适应能力的概念,并通过构建农民生存与适应能力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与方式选择影响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宅基地退出和不同的退出方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具体能力指标对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常州市武进区部分典型村庄的农民调查,分别基于描述统计和模型检验实证分析了农民生存适应能力与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及方式选择的深层关系;并进一步构造判别函数,模拟分析了给定农民基本特征信息情况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方式的选择方案,从而为今后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区有60%的农民愿意退出宅基地,并且在愿意退出的人群中54.35%的农民倾向于货币退出的方式,对于不愿意退出的农民主要是生活保障上存在担心(占30%)。 (2)从农民生存适应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及方式选择影响的统计分析来看,农民个人收入能力、自身资本、消费能力、自身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维权能力对农民做出是否退地及退出选择的方式都有所影响。 通过进一步评价受访农民的生存适应能力,发现农民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生存适应综合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与方式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农民适应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关系较大,生存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方式选择关系较大。 (3)从农民生存适应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及方式选择影响的模型检验结果来看,工作地点、宅基地闲置情况、家庭人口等生存能力指标,以及性别、外出务工人数、城镇住房数量、社会保障程度、权属认知和政策了解度等适应能力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宅基地退出意愿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在宅基地退出方式的影响上,生存能力指标中的工作地点、受教育程度、义务教育子女数,和适应能力指标中的性别、年龄、社会保障程度、权属认知、政策了解度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方式选择都产生显著影响,大体呈现出生存能力强的农民倾向选择货币,生存能力弱的农民倾向选择实物方式,适应能力也表现出相同规律。 最后,论文基于坚持农民自愿、满足农民主要诉求、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前提,对未来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政府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农民群体,根据他们的不同诉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适合他们的退出政策,有序推进宅基地退出工作,同时在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教育和心理引导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从而使得农民的生存适应能力得以提升,农民退地意愿得到进一步增强,退出工作得以积极有效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