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区是城市“宜居”的重要体现,作为微观尺度的气候环境系统,居住区的微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和舒适程度。如何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环境,提高舒适度显得尤为重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定适用于广州湿热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以华南师范大学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7~8月夏季期间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广州居住环境的微气候舒适状况,探讨改善微气候舒适度的优化设计策略,以期提高居住区的舒适度,同时也为居住区宜居性评价系统的完善提供一种新的评价维度和视角。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广州1970~2010年共41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最舒适的月份出现在春、秋季节,夏季的舒适度出现极小值,并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 (2)对研究区不同下垫面(乔灌林地、滨水区、草地、水泥地)各种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舒适度指数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测,并运用surfer8.0软件绘制等值线图,结果发现:白天四种下垫面的气温呈现出乔灌林地<滨水区<草地<水泥地的变化趋势,湿度呈现出水泥地<草地<乔灌林地<滨水区的变化趋势,乔灌林地与水体在夏季白天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晴天硬质地面在空间分布上形成高温、低湿、劣舒适度区,乔灌林地形成低温、高湿、优舒适度区; (3)采用时间标准差、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法(LSD),分析比较不同下垫面舒适度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人们对温度、湿度和风速日变化的综合生理感觉是暑热到较舒适的变化过程;不同下垫面性质引起舒适度指数的差异只表现在日变化的幅度上,总体趋势是乔灌林地<滨水区<草地<水泥地;乔灌林地的舒适度全天最稳定,且在一天中舒适时间持续最长; (4)利用两种经验舒适指数初步做出广州居住区微气候环境的生态评价,其中,舒适度指数1适用于评热上的分析比较,舒适度指数2适用于评优上的分析判断; (5)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和调查观察,提出导致广州居住环境微气候舒适度不佳的主要问题:①通风条件不良;②绿化不够合理;③水体利用不足;④维护管理不善。针对以上问题,在人性化、生态化、经济化、美观化、参与化等优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从生态建筑设计、生态道路设计、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水体景观设计以及绿化管理设计等方面提出有效的优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