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检测消银丸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中VEGF及Bcl-xL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消银丸治疗银屑病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诱发性银屑病动物模型,造模两周后,在55只造模组和15只空白对照组豚鼠中各随机选取5只耳背部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可见银屑病样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豚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高、中、低剂量消银丸和复方青黛丸及生理盐水进行治疗,空白组也以生理盐水进行对照治疗。观察局部症状变化情况,四周后,手术切取各组耳部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组织中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经造模后,模型组豚鼠耳部皮肤明显红肿,触之皮温高,质地僵硬,耳背毛发脱落,上覆片状银白色鳞屑,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搔抓耳部现象频繁。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检查:造模后,模型组皮损可见不同程度角化过度或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真皮毛细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等银屑病样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标本皮肤可见正常生理结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皮损组织中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经药物治疗4周后,消银丸高、中剂量组及复方青黛丸组与模型组比较,皮损组织中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消银丸低剂量组中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银丸高、中剂量组,皮损组织中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复方青黛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银丸高、中剂量组组间比较,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Bcl-xL和VEGF在空白对照组豚鼠耳背皮肤组织KC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在模型组皮损中呈强阳性表达。银屑病的发生与细胞凋亡的延缓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2.消银丸可降低豚鼠银屑病样皮损中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其疗效与复方青黛丸相同。3.消银丸可能通过降低Bcl-xL和VEGF的表达水平,使KC增殖与凋亡恢复动态平衡以及阻止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但其对银屑病的治疗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