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社会制度赋予其合法的权力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教育影响力。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首先要运用好教育制度赋予教师的职业权利,道德传统赋予教师的象征性权威,在此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和个性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权威在本质上是教师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形式权威与实质权威、作为课堂教学指导者的权威与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权威的统一。教师职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在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教师权威伴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变化时起时伏,但由于受儒家文化和君权体制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传统层序社会中师者的传统道德权威和权力权威一直占据很高的位置,师者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德行的担当者,更是权力场域的“政治人”,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于隋朝建立唐朝完善以来,儒家尊崇的“师道尊严”的风气开始走向没落,催生出基于多重利益考量的师生关系。近代社会,伴随着班级授课制的诞生以及“一考定终身”评价体制的工具性价值的凸显,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主义愈加明显。现代社会,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教师个人的学识品德以及教师权力运用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领域对教师权威的必要性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教师权威常被看成是师生不平等关系的始作俑者,被视为实现教育民主和学生自由的荆棘和阻碍,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师权威并不可原封不动地应用于当今变化之剧烈的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仅仅是教师和教科书才具有发言权的时候,教师权威容易误入歧途,应将传统的教师权威转变为现有社会关系下的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教师权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教师权威无论是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是对学生成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通过对青岛一所中学师生的教师权威观、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的调查来看,教师权威观方面仍有部分教师秉持传统的控制-服从式的教师权威观,教师对权威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清;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层面,教师的师德与知识方面、情感方面、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规则领域、道德领域、个人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这六个层面是影响教师权威的主客观因素,但无论是在教师的学识、情感方面,还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或要求方面,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不高。由于教育内外力量的多重制约和挑战,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教师权威主义凸显、教师制度权威旁落化和教师个人权威弱化的问题,教师权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理性的教师权威观亟待重建。教师权威的异化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给予关爱、教育主体双方共同努力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需要将其置于与权威运作的多种关系来考察,既要考察教育系统外的原因,教师的公职身份、考试文化对教师权威的牵引,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舆论负面导向对教师权威的削弱,又不可忽视教育内部相关群体的影响,教师内在素养不高、外在行为偏误,学生主体意识膨胀与问题行为凸显,学校规范权力运作与人性关怀的缺失,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及内在素质不高,是教师权威异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化解教师权威的困境,促进教师权威的理性发展,需要构建教师权威的监督和保障系统,健全法律法规,维护教师法定权威;规范舆论导向,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规范教师权利,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最为关键的是要构建教师权威的内在支持系统,教师加强主体转型,生成个人的实质权威;学校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人本化管理模式;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支持并配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