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选取福州市永泰县三洋地区两个家族清中晚期的大厝——爱荆庄和仁和宅为例,借助历史人类学方法,由记录大家族分家之时分配财产的阄书以及族谱等民间文献材料切入,探讨在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环境之中产生的空间观念以及闽东大厝平面形制的演化机制。 本研究首先通过释读阄书中的建筑词汇,归纳出空间定位的方法。随后尝试复原了两大家族在诸子分家之时房产分配的具体情况,揭示了在大厝产权析分与日常使用中遵循的核心原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福州市永泰县三洋地区两个家族清中晚期的大厝——爱荆庄和仁和宅为例,借助历史人类学方法,由记录大家族分家之时分配财产的阄书以及族谱等民间文献材料切入,探讨在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环境之中产生的空间观念以及闽东大厝平面形制的演化机制。
本研究首先通过释读阄书中的建筑词汇,归纳出空间定位的方法。随后尝试复原了两大家族在诸子分家之时房产分配的具体情况,揭示了在大厝产权析分与日常使用中遵循的核心原则是以宗族制度和家族凝聚为前提的诸子均分,以维持大家族的稳定和持续繁荣。为了防止分家之后家族聚居的崩解,诸子所得的居住空间采用穿插互渗的分配策略以促进交往并相互牵制,并在析分安排中保证房间数量与空间附带权益的均好以保证家族内部的公平。除了遵循经济上的平均原则以外,房产分配还反映了大厝平面形制中存在的等级秩序,这体现在等级空间分配的昭穆秩序以及长子(或家长)权益相对占优等方面。
通过对建筑形式与建造结构等方面的观察,以及阄书文字的辅助线索,大厝的平面形制在清中期以后可能存在由正面开敞的三合院向四面围合的演变趋势。而通过双重架构体系,横楼山面小厅实现了对大厝正厅的模仿,则也反映了这种宗族制度、社会风习影响下的平面形制演化特点。
面对复杂的自然人文环境,闽东大厝平面形制跨代际的长远规划、长期营建与聚落点状扩张发展等营造现象反映出的是地方大家族借由大厝的过量建造对山林、田产等资源的激烈竞夺,而其较长的营建周期也带来了建筑意象与观念的不断积淀与演变,从中可以发现宗族制度控制下的闽东大厝形制和居住观念在晚清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政治经济形势下不断做出的适应性变化。
其他文献
本文在中国建筑行业由快速建设阶段逐渐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的背景下,主要探讨了建筑物生成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建筑物生成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即建筑物的社会性。本次调研,选取杭州市F区W村的乡村营造项目为例,通过访谈、观察等手段,对该项目的生成及生成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在项目的生成方面,着重调查了该项目的生成过程、生成中的主要参与者、参与者在其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各社会角色在其
本文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出发,基于空间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应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深入研究了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模式及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策略,同时探讨了参与式行动研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旨在填补养老设施实践性研究方面的空白,以实际项目经验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管理运营等提出策略建议,为参与式行动研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供案例及经验参考
从1998年起,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建设大学校园的热潮过后,国家于2015年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已有校园环境及硬件设施跟不上世界一流大学的配置时,校园更新和校区总体规划导则的编写变得十分重要。 在当下,城市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形成了自己一套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的雏形,在教育理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城的建设等原因下,开放式大学建设需
日本的居住环境防灾体系是世界上公认的成熟而有效的机制,它是以日本防灾基本规划为基础,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当地的防灾问题而建立的。名古屋市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多发的日本城市,它面临近期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海啸事件的潜在威胁,其居住环境防灾体系在近几年有了更综合性和人性化的发展。以名古屋为例的居住环境防灾体系对中国的城市防灾而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第二章概述日本防灾体系的构成和居住环境防灾
1952年,同济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的大潮中创立建筑系,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建工程类高等工科院校。依附本校的学科优势,建国初期的同济大学相继成立附属的设计机构,自主营建校园并承接上海各高校在改组后的校园基建任务。其中,1950-60年代由本校建筑系教师们亲执设计的同济校园建筑,相较于同期建设的其他高校校舍,建筑形式风格更多元,设计中的事件性和典型性更突出,并透出在建国初期多方探索如何实现本土现代建
我国西南小城镇人口老龄化处于城乡、东西部双重二元结构挤压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艰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西南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需要对西南小城镇人口现状、老年人需求以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李庄镇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在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现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等方面具有典型性。笔者于2014年参加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曾在李庄镇工作和生
侗族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悠久历史渊源孕育出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侗族传统乡村中的建造体系是由房屋的建造技术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所共同组成的体制,其创造出的传统民居空间是礼制、风水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作用。它被社会认可并自然沿袭,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稳定性。自现代化进程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乡村建造持续产生影响,居住者物质生活需求的提高与生活模式的改变反应在建造体系中的技术、材料、规范、建造者等多个方面的改变上
光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揭示了光不仅作用于人体视觉成像系统,还影响着昼夜节律。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室内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光的节律效应及其潜在健康效应,对白光LED照明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是近年来健康照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医疗建筑建设发展迅速,其结构体系复杂、使用人群特殊,光环境作为其物理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照明设计中应当以人为中心,重视光的视觉以及节律效应,达到健康照明设计目
我国城市发展已处于扩张与更新并存的特殊时期,城市发展由大拆大建逐渐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中既有的历史积淀,使得历史住宅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存量发展中的重要举措。我国现今留存的历史住宅中,上海石库门在留存量以及历史与文化重要性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更新和改造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深入研究。本课题以上海石库门住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平常化的改造再生技术在石库门住宅自主更新中的有效应用。笔者通过
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小单元,开始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尤其是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其原有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出行安全及生活需求。与此同时,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要求社区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打造老年宜居社区,并通过社区的自治建设鼓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角的梅陇三村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老龄化老旧社区。随着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