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成为大家的共识。2014年,北京增加了新的定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如何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创新中心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新的课题。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产业。北京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创新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实现了跨越发展。面对国家对于北京新的定位和要求,如何发挥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提升北京生物医药技术的科技研发转化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升级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技术转移作为生物医药领域从研究到开发全过程重要的产业链接续措施在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目的意义:在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技术转移工作已成为最核心的抓手之一。通过充分发挥技术转移能量放大器的作用,可以有效优化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既往将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寄托于单纯的鼓励新技术创造;后来借鉴了系统创新的模式,从线性创新向网络创新思维拓展。但这些远没有真正、全面地反应产业发展的规律,仍需要从新的视野和角度,重新审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重新确定采用何种方式能够更为高效的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生态观的角度,剖析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决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问题。 研究内容: (一)辨析了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北京生物医药生态系统。笔者认为技术转移属于创新的范畴,是创新中的创价部分,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研究经历了技术创新论、系统创新论和创新生态系统论三个阶段。创新生态系统论是创新研究的新阶段。笔者将其引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分析作为生态系统,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包含的内环境(供需双方)和外环境(人才、资金、政策等)之间的物质、能量等的交换活动;生态系统论中物种的多样性、共生性、竞争性等特点也同样在生物医药生态系统中体现。同时解读了生态系统论下,技术转移模式的定义,即在生物医药技术转移过程中,为实现技术知识的价值的创造,而形成的供需双方的构成、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生效果的统称。北京在全国生物医药技术交易量排行中,连续5年位居首位。2014年约占全国技术交易量的近五分之一。 (二)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分析北京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的多样性。总结了合作型技术转移模式、竞争型技术转移模式、区域共生型技术转移模式、要素补充型技术转移模式四种模式。分别从理论分析(创新生态论)剖析了其内涵、特征,并案例分析(实证)提出每种模式可能存在问题。指出目前大众对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认识的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问题。 (三)分析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合不同模式提出,有关案例,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结构不尽合理、能动发挥不足;国家创办的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创新效能释放不充分;生态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辅助要素发展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促进人才构成合理化,以机制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国家创办的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创新效能有效释放;培育生态环境中物种多样性;迸一步完善产业环境,促进产业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研究方法:笔者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本文的整体研究中,在研究技术转移的模式和制度时,采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研究技术转移理论时,也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现状与影响因素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最后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相关问题及政策建议。 创新之处:笔者以技术转移为抓手,创造性地将创新生态系统论引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工作。通过研究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影响系统培育的因素,探求能够促进北京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各种条件;同时应用创新生态论,探究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剖析不同模式的特点和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辨析北京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存在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中所采用的案例,均为笔者及其所在单位直接参与的实践工作;结合实际工作分析相应问题,更具说服力。 结论:以创新生态系统论指导技术转移工作,可以更有效的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现阶段更加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