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人类发展史,“父亲”历经时代的演变不再仅仅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称呼,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代表着一种权力,象征着一种秩序,意味着一种力量。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家族血缘意义上,在特定的时代更凸显为社会性的矛盾关系,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模式。本论文立足于父权与父爱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经典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解读,尝试归纳父亲形象的不同类别,并从不同类型的父亲形象中考察中国文化中父权与父爱的演变脉络,以期进一步挖掘文学与社会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系统介绍了父亲形象的考察视角——父权与父爱,简要论述父权与父爱的溯源、内涵与关系,并综合概括了国内学界对于父亲形象的研究现状及论文框架。第二章考察集中呈现的父权,以《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恨海》中的父亲形象为例,这些作品中,体现的是稳固而集中的父权秩序,其背后是儒学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第三章为单向的批判,分为巴金等作家对于父权的直面批判以及张爱玲、余华等作家对于父权的解构,揭示传统父子关系坍塌的寓言,挖掘经典小说作品对父权进行批判的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者的自身因素。第四章为艰难的反省,重点剖析《白鹿原》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作家陈忠实通过塑造父权与父爱纠缠交织的极具复杂性的父亲形象,对传统父权展开理性深刻的反省。与单向度批判不同的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并未对父权进行褒贬定论,体现出比较深刻的反省意识。第五章为重构的困难。以《包氏父子》、《许三观卖血记》、《男生贾里》为例。当传统父子关系解体、旧有秩序坍塌时,整个社会都在试图重构新型父子关系。但这一过程十分艰难,或重寻父权,却走向了父爱的极端,或建构的形象单薄。此类父亲形象的存在体现出社会转型期新的伦理规范建立的真实处境。第六章总结经典小说作品中蕴含着父权与父爱复杂变化的父亲形象,进一步分析变化背后的社会状况,体现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