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费用快速增长,贫困生规模持续扩大。为保障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大学学业,促进他们向上社会流动,国家在1999年开始实施学生贷款。经过11年的发展,学生贷款已成为覆盖面最广、资助力度最强、最有助于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资助政策,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完成了大学学业,提高了社会地位。那么,学生贷款对贫困生的社会流动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即学生贷款是否具有社会流动功用?如果有,学生贷款对贫困生社会流动的促进机制又是什么?资本转化理论怎么解释学生贷款促进贫困生社会流动的事实?学生贷款促进贫困生社会流动的事实对资本转化理论的扩展又有什么启示?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社会流动与资本转化两个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适切的分析框架,采用比较研究、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与深度访谈所得质性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首先分析学生贷款对贫困生的社会流动是否具有促进功用。理论分析发现,学生贷款的社会性目标与贫困生贷款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贫困生实现社会流动面临着经济资本匮乏的障碍,他们获得学生贷款,实质就是获得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学生贷款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通过借贷贫困生与非借贷贫困生社会流动现状的比较,发现不管从社会流动表的分析,还是从社会流动指数的统计来看,借贷贫困生的社会流动要优于非借贷困生的社会流动,学生贷款对贫困生的社会流动具有正向促进功用。学生贷款对贫困生社会流动的促进功用,通过转化为贫困生社会流动所需的各类非经济资本间接发生。研究接着揭示在高等教育场域内,学生贷款这项经济资本,如何转化为贫困生社会流动所需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研究发现,贫困生获得学生贷款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在获得文化资本时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本,形成了积极的心理预期;在积累人力资本时投资能力有所增加,提高了学习成绩;在生成社会资本时用于社会交往的经济资源与时间有所增加,扩大了社会交往规模。学生贷款转化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过程中,具有主次性、差异性、同时共生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继续考察由学生贷款转化而来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贫困生社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地位的等级几乎与文化资本的层次成正向对接,“高学历”与“好职位”挂钩,贫困生获得文化资本,意味着得到进入高社会地位场域的“入场券”。贫困生积累的人力资本,具有生产效应与配置效应,成为他们提高社会地位、实现社会流动的“奠基石”。社会资本可以充当“信息渠道”,为贫困生提供社会流动所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同时也可充当“人情网”,向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施加影响,使得贫困生最终跨越阶层之间的障碍,完成从低社会阶层向高社会阶层的移动。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不仅单独对贫困生社会流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研究最后进行理论抽象与归纳,认为贫困生社会流动的本质是,贫困生在拥有更多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条件下,获得相应的职业岗位,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并继而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过程。学生贷款对贫困生社会流动的促进机制,就是学生贷款这项经济资本,在高等教育场域内,转化为贫困生社会流动所需要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获得更好的职业、提高社会地位,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根据贫困生社会流动的本质与学生贷款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研究扩展了资本转化理论,即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四类资本有各自的功能及制度化形式;四类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是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得以生成的根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经济资本的变形;资本转化过程中,行为主体的需要是资本转化的动力,不同种类资本问的转化和积累需要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条件,也具有不同的转化机制;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资本转化的测量尺度,资本转化并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存在能量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