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医家都认为《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脾胃论》则是东垣脾胃 观的集中体现,文中提出的“阴火论”“脾胃元气论”最有特色,完善了中医内伤病的论治。本课题通过探讨《伤寒杂病论》与《脾胃论》(文中简称“两论”)中脾胃生理证治观的联系,意在阐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后者对前者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本课题的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都重视对脾胃的研究,其中最突出者为李东垣,他独重脾胃的思想使脾胃学说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通过系统分析有关脾胃的论述,可以初步得出《内经》奠定了脾胃观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奠定了脾胃观的临床证治基础,《脾胃论》扩展了脾胃观的临床应用范围。第二部分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顾护脾胃的内容。首先从《伤寒杂病论》有关脾胃的生理、病因病机、审因辨证的理论入手,进而对辨六经病的发病及其治疗、护理、预后传变中体现的脾胃观等进行了探讨。不难看出,《伤寒杂病论》很重视脾胃本身阴阳的协调平衡。仲景在治疗疾病时,讲究去邪适度,不伤正气,使其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在调理脾胃方面,又可分为清胃、温胃、和胃、益胃、降胃、泻胃、温脾、健脾、燥脾等法,内容之多,用法之精炼,实开后世医家之先河。第三部分探讨了《伤寒杂病论》《脾胃论》对脾胃生理、病理认识的相关性,此乃本文核心之处。文中通过对两论脾胃观的源流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归纳整理,重点论述了脾胃气机升降须资少阳枢机;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易形成虚劳;脾胃虚损易导致水湿为病;脾胃虚损易导致实邪阻滞等方面。表明仲景提出“脾旺不受邪”的发病学观点,在治法上注重调理脾胃,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是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进步。东垣受此启发,独重脾胃,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学仲景之法,仿仲景之方,创制了大量新方,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谓善于继承和发展的楷模。第四部分首先论述两论辨证论治脾胃病的相关性。文中以常见的脾胃病证候,如痞证、下利、呕吐、中暑、肝郁为主,从两论的治法特点进行分析。例如,在治疗痞证方面,归纳了《伤寒论》关于痞证形成及治疗特点的论述,并分析了其对东垣学术思想的影响。在治疗下利方面,论述了仲景认为泄泻主要属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东垣治疗下利特点是用益气升阳,风以胜湿之法。在治疗中暍方面,仲景将中暍分为两型: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阳证型,一物瓜蒂汤证为阴证型。东垣结合前人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中暑、中热的区别,并立清暑益气汤从脾胃入手治疗,是东垣治暑的代表方。通过分析整理两论对疾病论治的特点,表明《伤寒杂病论》详于外感,略于内伤,但其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各科临床的基础。东垣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调理脾胃在治疗学方面的意义,并从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阐述。其中,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则,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推崇,奠定了东垣作为补土派宗师的地位。<WP=5>第五部分探讨了两论对脾胃病方药应用的相关性。《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作了全面总结。《伤寒杂病论》所立的方,不仅为后世树立了制方法则,也提供了灵活用方、加减、化裁的范例。分析方剂发展演化规律后发现,东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伤寒杂病论》方剂的组成原则,使经方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更臻完备。文中例举了仲景理中汤和东垣厚朴温中汤、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和东垣三黄丸、仲景麻仁丸和东垣润肠丸、仲景桃花汤和东垣诃子散、仲景旋复代赭石汤和东垣通幽汤等,诸如此类的方剂演化关系,在《脾胃论》处处可见。藉由方剂的演化过程,来探讨两者的学术观点,更能凸显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本课题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对《伤寒杂病论》与《脾胃论》中脾胃观进行了相关性研究,阐明了仲景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影响,及东垣对仲景学说的发展,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仲景学说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奠基作用。